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多少将领的归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功成名就后,在太平盛世看百家升平,更多的是牺牲在战场,用敌人的鲜血为自己陪葬。有人会嫌自己的待遇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也有人不满足自己的财富、声誉,可没有看到这太平盛世的人不会言语,他们牺牲在了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同样是值得被嘉奖的人。红四军军长王良,就是这样的人。
投笔从戎建军功
王良是1924年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不同于今日,含金量有多高不言而喻,是个稀罕人物。就这样的一位人才,最终没有选择在文坛和政界掀起风云,而是正视国家危难,认识到国家需要人才来拯救的情况后,投笔从戎,来到了黄埔军校学习,立志投身战场,为国家做出贡献。在校期间,他就加入了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南昌起义,与部队失散后,又辗转多地,最终跟着秋收起义的队伍与大部队汇合。
经过改编的王良,一跃成为了连长,红军创建初期的连长,是个多么举足轻重的职务,王良凭借着自己的战略思想和革命精神才堪当大任。
与罗瑞卿合作,以少胜多
王良是个军事人才,几次战斗就能看得出来,他擅长利用计谋,打出以少胜多的战斗,为部队减少了损失,还获得了不少军事资源,不少人都认可他、称赞他。在部队改编初期,国民党就对红军进行了“围剿”,王良仔细在井冈山摸查过,利用井冈山的天然屏障,连续击退敌人的猛烈攻势,成功保卫了黄洋界。
后来,更是贯彻落实毛主席的“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利用小股部队的机动性,灵活绕后到敌方的侧后部,再配合兄弟部队“包饺子”,发起反攻,歼灭国军9000余人,还获得了大量的枪支弹药,这场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也使得王良一战成名。功成名就后的王良,受到了上级的特别嘉奖,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也许放在国军部队,这两样不算什么稀罕物,可是在红军,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和体面呀。后来,王良更是与罗瑞卿合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惨遭匪袭,壮烈牺牲
如果没有这场匪袭,王良也许会成为和王瑞卿一样的开国大将,但是天不遂人愿。时任军长才3个月,正是事业蒸蒸日上的上升期,王良率领部队返回赣南根据地时,不幸遭遇匪乱,混战中,王良被敌人的暗枪打中,壮烈牺牲,那一年,他才27岁。
天妒英才,让王良的一生定格在他27岁那年,也让红军失去了一个中流砥柱。王良苦学多年的才华还没有真正的完全展现,还没有贡献出他的全部光环,就被这样一些不足言语的无名之辈扼杀了他本应该辉煌的一生。王良还没能看一看,他浴血奋战换来的太平盛世,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真让人感到心痛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