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弱小,诸侯国强大,导致众诸侯不听周天子号令,各自为政。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货币就是其中一个。
货币的不同,导致国家之间换算极为麻烦,这也是秦始皇消灭六国后,统一货币的原因。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到底分哪些货币以及他们事如何进行换算的。
春秋战国时期按照形状,可分为以下几种货币:
一、贝币
贝币,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中皆流行。
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之前,生产力水平不足,商品生产能力有限,因此不能也不会有制作货币的需要。这时候,一般以天然货物海贝作为货币,或者只是对其稍微加工,前者称为自然贝,后者则称为仿贝。
虽然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技术水平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贝及仿贝的使用量逐渐减少,但是并不代表贝类货币退出了舞台。直到战国中后期,依旧能够看见贝类货币的身影,只不过是作为金属贝类货币的形式存在。
二、布币
布币,一般在三晋地区及周王室地区流行。
布币,又称铲布,有空首布和平首布之分,一般认为是由农具演变而来。而三晋及周王室地区,是当时天下的中心,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地区,这也是布币在其中流行的原因。
三、刀币
刀币,一般在燕国和齐国地区流行。
刀币,有尖首刀和齐大刀之分,一般认为是由当时一种叫做“削”的手工业用具和渔猎刀具演变而来。
燕国位于北方,受山戎文化影响较重,因此燕国的尖首刀形状酷似山戎地区使用的青铜刀削。而齐国靠海,受渔猎文化影响较重,因此齐国的齐大刀类似于渔猎用具。
四、圜钱
圜钱出现在战国时期,除楚国外,秦、赵、燕、齐等过都流行此币,其中只有秦国以圜钱作为主要货币。
圜钱,分为圆孔和方孔两大类,是战国中后期的主要货币。
五、蚁鼻钱
蚁鼻钱,一般在楚国流行。
蚁鼻钱,分为蚁鼻钱和鬼脸钱,是仿制贝的烟花。楚国位置偏远,文化落后,因此货币样式依旧延续以往的贝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货币种类繁多,为了应对贸易,必然会有一定的换算标准。
在当时,换算的比例主要与粮价,货币的纯净程度有关。例如在平时,秦币可以兑换一个齐币。后来秦国为了应对危机,就在秦币中掺杂了许多杂质,使得三个秦币只能兑换两个齐币。不仅如此,各国之间货币的价值还和粮价息息相关。毕竟在当时,粮食才是活命的根本。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换算其实并不严谨,受到的影响太多,反而没有诸如粮食,布匹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来的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