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不是慈禧拦着,这个疯子可能就把日本,变成中国的一个省了
创始人
2025-07-30 22:02:45
0

在晚清时期,有这样一个人,他自筹300万英镑,打算雇佣一支军队进攻日本。

他的名字叫做宋育仁,他曾经有机会改变中国近代以来的命运。

但当慈禧与李鸿章得知此事后,认为他“妄生事端”,让他的大胆计划胎死腹中。

宋育仁,一位出生于巴蜀大地的男儿,被誉为清朝晚期四川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从古至今,四川这片土地上就不缺乏人才,而宋育仁正是这样一位奇才。

出生于贫苦家庭的宋育仁童年比别人过得还要艰难。

因为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因为意外离开了人世。

而在晚清那个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的年代,他决心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整个国家和百姓的命运。

在十八岁那年经过宋育仁的坚持付出,他顺利地考中了秀才。可以说考中秀才是宋育仁改变自己命运的第一步。

而真正让他人生发展走上快车道的,却是尊经书院这座人才济济的学堂。

对于每一位有可能改变历史的人来说,青年时期是他们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时期。

而在日后看来,他们在青年时期所接受到的知识以及经历过的故事,都将对他们此后的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尊经书院在当时是四川最著名的学堂之一。

而它的创始人相信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张之洞

,他是晚晴权臣之一。

最高官至军机大臣,也是洋务派的代表。张之洞也被称为晚清时期四大名臣,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可以平起平坐。

在当时新思想的不断碰撞下,尊经书院的学生们成为当时先进的学生代表。

在学校里的宋育仁不仅学习成绩出色,同时拥有十分独到的见解,而因为这个原因,他也是受到了光绪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等人的赏识。

并在学校内被尊称为尊经四杰之一,在当地可谓是小有名气。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殿试的前三名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而剩下的人则被称为庶吉士,需要再进行一次考试,名列前茅的人才能进入翰林院。

在当时,翰林院作为清朝最高的学府机构被众人所景仰,而庶吉士虽然稍差一些,但也不可小视。

我们所熟知的蔡元培以及曾国藩等人,都是在考中进士之后担任了庶吉士这一职位。而庶吉士作为皇帝身边最重要的大臣,还担负着起草诏书的重要任务,可想而知这一职位有多么的重要。

1886年,宋育仁在通过会试之后参加了殿试,并最终成为了庶吉士。

成为庶吉士之后,宋育仁成功地进入了朝廷内部。

但是在朝廷内部他想要救国救民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可是在当时的清朝十分的腐败,这与他此前的宏大抱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宋育仁的内心充满了焦虑之情。

而黑暗之中总有希望,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兴起,将西方先进的技术、知识以及思想传入国内,而这也让宋育仁看到了一丝光明,他受到了洋务运动的极大影响。

宋育仁在洋务运动的浸染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写下了《时务论》和《三大礼赋》这两本书,对同时代的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时间来到了1894年,这时的宋育仁已经有37岁了。接近不惑之年的宋育仁,此刻仍然忘不了他从小救国救民的思想,而清政府的腐败也让他感到无能为力。

在这一年终于迎来了对他人生最大转变的一件事情,他受清政府的指派,以参赞官的身份,出访了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等地。

也正是这些西方国家的见闻,让他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同时也对他未来的人生之路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西方的社会制度有众多的漏洞。

但在当时来自落后的封建国家的宋育仁看来,重洋之外的西方国家,击碎了天朝上国的坚船利炮与各种新兴思想,使得宋育仁对当时西方的制度与文化产生了深深的兴趣。

他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前往西方的议院以及学校等地去进行考察和学习,而在西方的这些见闻也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新思想。

对落后的晚清政府进行改造和变革的思想,在他的内心愈发的强烈。而他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内心的思考写成了一本书,名为《采风录》。

可是时间不等人,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历程,还是对于国家之间的发展来说。谁能率先抓住机会进行变革,谁就能走在历史的前沿。而那些被时代淘汰者,必定会挨打。

当改革的想法,在宋育仁等具有先进思想的官员们脑海里时还只是个蓝图时,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日军分别在陆地与海上发起了对清朝藩属国的进攻,面对日军的进攻,落后的清朝政府根本无法抵抗,无论在陆地还是海上作战方面都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平壤之战中,当时清军大约有35个营的兵力,约为15,000多人,日军比清军的兵力要多1000人。

但是朝鲜方面派出了许多部队来帮助中国作战,即便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缺乏士气的清军,仍然是被日军打得落荒而逃。

平壤之战的结果是清朝军队一路逃到了鸭绿江边,而朝鲜也彻底失守,可以说平壤之战造就了当时整个战争的失利,并且让清朝政府蒙受了巨大的羞辱。

远在重洋之外的宋育仁也听到了清朝政府溃败的消息,而他内心十分的焦急。

以此前他对日本这个国度的了解,他认为日本这个国度必须要一次将他击溃才行,否则一旦让日本有喘息之际,他仍然会再次进攻中国,对生活在华夏大地之上的百姓产生严重的威胁。

宋育仁同时认为,日本这个国家无论兵力还是资源都十分的有限,他们将所有的资源集中于和清朝军队作战之后,日本国内本土防守必然十分的薄弱,而资源也有限。

此时如果直接避开日本军队,转而掉头进攻日本本土,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到时或许可以逆转局势,改变战争的结果。

宋育仁不仅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且是一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他上书清廷,指出: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

这个想法得到了英国大银行经理格林密尔与美国海军少将詹姆士的支持,清廷这边,张之洞以及一帮四川籍的官僚和地主,也纷纷表示支持宋育仁的这个想法。

而有了老师在背后的支持以后,宋育仁组建军队的第一步,就是要购买武器,在当时他向英国方面购买了此前出售给智利的5艘军舰和10艘鱼雷艇。

对于宋育仁来说,第二步便是要招募士兵,而由于当时宋育仁远在重洋之外,并不方便直接回国招募士兵。

因此他干脆直接在澳大利亚招募了一群外国士兵,以此来作为与日军抗衡的部队。

宋育仁在做完这些事情之后,身上的银两所剩无几,不仅如此,还欠了一大笔款项。

而为了完成他这个奇袭日本的计划,宋育仁面临资金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宋育仁想到两个解决办法。

第一就是向之前支持他的老师张之洞,以及四川官僚借了一笔钱。

第二便是以个人的名义,与上文提到的美国海军上将与英国一家银行经理借了200万英镑,以此支付购买武器的费用,同时又再借了100万英镑,作为士兵训练的费用。

将所有事项准备完毕之后,宋育仁准备直接从澳大利亚出发,以澳大利亚商团的名义,从菲律宾直接北上,进攻日本的长崎和东京。

而在宋育仁积极地进行着奇袭日本的准备时,日本的侵略行为并没有停止。平壤战役失利之后又开始了黄海海战,而这一次清朝政府又是不负众望地打了一场大败仗。

清朝落后的武器和军事装备,在日军的飞机面前不堪一击,清军主舰队的炮塔直接被日军大炮的轰炸给摧毁。

在黄海海战中,清朝著名的抗日将领、舰队首领邓世昌以身殉职。

紧接着爆发的威海卫战役以及辽东战役等,清朝政府又是被日军打得落荒而逃。

1894年日本发动了旅顺大屠杀,无数的当地百姓在日军的魔爪之下惨遭蹂躏至死,中华大地陷入一片血海之中。

在百姓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之时,我们的慈禧太后在做什么呢?

据资料记载,在当时慈禧太后仅仅一个寿宴的花费就超过了600万银两。

而这样的费用远超当时北洋水师一年的经费。

甚至连清朝政府在当时向英国等国购买的所有战舰加在一起,也没有慈禧太后一次寿宴所花费的费用多。

士兵们在前线战场出生入死的杀敌,而在国内的慈禧太后却享受着她的寿宴,随意地掏空国库。

可以说这种强烈的对比,也让人们看到清朝政府的腐朽和破败不是一天造就的。

在当时,救国心切的宋育仁自掏银两,借款300万英镑凑齐了这样一支队伍。

而他将自己的这支队伍送至了北洋水师。

在当时北洋水师由曾经作为提督的英国人李威朗少将作为首领指挥,这支队伍在当时可以说是十分的强悍。

而宋玉人也只等着清朝的一纸命令下来,就可以发动这个袭击日本的计划。

可左等右等宋育仁没等到清政府的一纸批文

他的这个计划却被李鸿章知道了。他和慈禧太后当时已经准备与日本媾和了。

怎么可能令其妄生事端,慈禧当即下令,让宋育仁回国,同时将他的这个奇袭计划废除,并且准备对宋育仁进行相关处罚。

而由于宋育仁奇袭日本的这个计划牵扯了太多的封疆大吏。

以及清朝政府的高层官员,甚至还有外国人士,因此宋育仁回到中国后也没有受到重罚,只是被发配回了老家四川。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一方面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另一方面巨大的赔款压力也让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变得摇摇欲坠。

马关条约中最令人发指的两条,一条是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岛屿等割让给日本,而在当时台湾人民也是奋起反击,不愿接受日本的殖民。

另外一条则是清政府赔款20,000亿给日本,要知道,在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没有20,000亿,如此重的赔款压力,更是让清朝百姓民不聊生。

除此之外,马关条约还规定清政府将重庆、杭州等地的通商口岸打开

,让日本商品自由流通。自此之后外国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上大肆流通,严重地压制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我们与此前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所签订的协议对比可以发现,在此前英国,法国等国与清政府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是以豁免协议和通商为主。

而清政府与日本所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赔款的数量大大增加,引得各国列强纷纷与清朝签订赔款条约,使得清朝成为了任由列强收割的蛋糕。

在当时仅仅是清朝政府的一个命令,有可能就会改变清政府与日本的未来。而最终清政府的黑暗和腐朽不是一天两天所能改变的。

宋育仁在回国的路上望洋兴叹,后来将自己的这些想法编撰成了一本书,名为《借筹记》,来抒发他心中的愤慨与不满。

晚年的宋育仁远离朝廷,积极发展民族工商业,对四川本地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在临终前,宋育仁依然难以忘记他的这个奇袭计划,他将数本印好的《借筹记》放在自己的床前,并告知子女,若是有人来吊唁,就将这些书作为纪念送给他们。

今天的我们,无不为宋育仁的这个计划感到惋惜。

而在当时那个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之下,荒唐的不是宋育仁的这个伟大梦想,而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黑暗现状。

让我们为这些曾经为了民族和理想而奔走一生的爱国之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筠连县委书记谢晓丹品读这座城:... 封面新闻记者 伍雪梅 摄影报道 8月1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筠...
原创 李...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徐茂公,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家里面有钱,是一个富二代,隋末天下大乱,民不聊...
原创 黄... 前面了黄埔军校一到四期的情况,今天,咱们来讲黄埔军校第五期的情况。黄埔军校第五期的一部分学员,是四期...
原创 “... 刘封如果救关羽的话,蜀汉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夷陵之战,孙权大败刘备,使得本来势力处于最强的蜀汉和...
原创 花... 光绪皇帝是清代皇帝中后代最少的,他只有一后二妃,他最爱的就是珍妃。 可是光绪十四年,光绪皇帝大婚时...
原创 刘... 刘邦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大家别笑,就是军事能力? 刘邦多次被项羽打得全军覆没单车逃亡,这点就比不上田...
原创 清... 引言 清末民初时期,实业救国思潮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首先,要说明,在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多...
原创 名... 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中,被称为“昏君”的有不少,被称为“明君”的也有不少。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说:...
原创 秦... 秦始皇嬴政被誉为"千古一帝",无疑是因为他在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修筑万里长城等伟大事迹而名垂青史。...
原创 曹...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谋士团体中有五位顶尖谋士被后世称为“曹魏五谋臣”,他们在曹操征战的岁月里为曹操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