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三国时期优秀的政治家,如果说谁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非荀彧莫属,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曹操曾说过:荀彧就是我的子房(张良)。
曹操对荀彧的器重非他人能及,曹操奔赴前线,荀彧就固守后方,尽职尽责,解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荀彧常献良策,修改曹操战略路线,少年时便有王佐之才之美誉,就是这样一位肱骨之臣却在后期反对曹操称王(准确说称魏公),受到曹操冷落,最终抑郁而亡。
关于荀彧之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荀彧因反对曹操称王从而不受重用,抑郁而终,一说曹操赐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荀彧见后就自尽了。
无论荀彧是怎么死的,都与他反对曹操有关,关于他为何反对曹操称王历来说法不一,最主流的推测有两种说法,但这两种说法都经不起推敲。
第一种说法:荀彧忠于汉室,前期只是想帮助曹操统一天下,恢复汉统,后来才发现曹操的野心,于是二人唱起了反调。
荀彧前期看不出曹操的野心这种推论太不可信,识人、知人,那是荀彧的强项,他早年离开袁绍,就是因为他把袁绍的为人看透了,颇有竖子不足与谋的风范,所以他转投曹操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为曹操献计以及举荐人才,也多与他的知人方面有关。
曹操与袁绍准备开战时,曹操犹豫不决,属下谋士武将也是众口不一,唯独荀彧力排众议,向曹操陈述了精彩的十败十胜论,而十败十胜论就是围绕袁绍这个人展开的,剖析的入骨三分,之后荀彧又对袁绍手下的文人武将进行了评论,他认为颜良文丑勇而无谋,一战可擒,田丰刚而犯上,审配专而无谋,许攸贪婪早晚出事,最终会背叛袁绍。
结果正如荀彧所说,颜良被关羽斩首,田丰顶撞袁绍被判入狱,审配抓了许攸家属,许攸转而投奔曹操,荀彧的识人之能令人惊叹。
当曹操与袁绍对战僵持不下时,打算撤退,于是就给荀彧写信征求他的意见,荀彧太了解曹操的心意了,他回信劝曹操一定要坚持,这个时候谁先撤退就会先败,只要想出一个奇谋,就会决定胜负,曹操依荀彧所言,最终奇袭袁绍乌巢粮仓,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曹操与袁绍的对战中,荀彧仿佛开了上帝视角,疯狂劝慰曹操不要怂,你一定能赢!而这种自信正源于他的识人之明,这样一位深知人心的谋士,你说他前期看不出曹操的野心,我是不信的。
更何况曹操也从来没有刻意掩饰自己的野心,刘备跟曹操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就远离了曹操,陈宫在曹操起步之初就与他分道扬镳,从来没和曹操打过交道的周瑜都能隔江遥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汉献帝对曹操的忌惮与顺从满朝文武皆知,荀彧会不知道?
所以说荀彧看不出曹操的野心有些逻辑不通,而且荀彧忠于汉室之说也站不住脚,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荀彧出的主意,说白了就是把汉献帝视作傀儡,通过操控汉献帝从而指令下边的诸侯,这绝不是忠于汉室的表现。
第二种说法:荀彧是为了曹操好,此时称王便是有篡逆之心,民心不服,文人怒骂,还给了诸侯伐曹的出师之名,不利于统一大业。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荀彧反对曹操的理由并没有体现出这个意图。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荀彧传)
荀彧就是劝曹操别干有违道德的事,如果真是为了曹操好为何不直言呢,陈述自己的理由更有说服力,这也是谋士分内的事,陈述事情的利害关系,或许曹操会听呢。但是荀彧的劝阻就是以道德为论点,言外之意就是曹操缺德,所以完全看不出哪里是为了曹操好。曹操听了荀彧的话后也是十分不痛快,从此冷落了荀彧。
个人认为,荀彧之所以后期反对曹操,就是为了留点身后名,年轻时荀彧怀有经天纬地之才,他想建功立业,但是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看淡了,眼看着曹操离篡位的距离越来越近,历史上将会大书特书一笔,自己的身后名也将随之呼之欲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文人,也到了年过半百的年纪,建功立业之心也没那么强烈了,而他的所作所为将成为历史污点的可能性加剧了内心矛盾,他渴望得到历史的好名声更多一点,就是在这种矛盾心态中他反对了曹操,但言辞并不激烈,也只是说了句:不宜如此,并不像其他忠臣那样慷慨激昂言辞犀利的劝谏。
另一面也来自家族的压力,荀氏是有名望的士族,其祖父荀淑是汉和帝至汉恒帝时期人物,素有贤名,以品行高洁著称,被人称为神君,荀淑生有八子,号为八龙,整个家族皆有名望,到荀彧这一代,他或许不想荀氏家族的名声毁在他的手里,所以在曹操打算称魏公之际,他选择了反对,为自己的身后之名搏一搏,最后的他既不是忠于汉室,也不是忠于曹操,而是选择了忠于自己。
以上仅代表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