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宰相,是雍正的股肱之臣,既是雍正留给乾隆辅政之臣,也是雍正遗诏确定的入太庙的唯一汉臣,但让人不解的是,晚年张廷玉为何急于立牌位屡次触怒乾隆。是老了之后脑子不好使,还是故意如此。张英和张廷玉父子都是宰相,自己更是三朝元老,在雍正一朝更是权倾朝野,,一生几无劣迹,公正廉明。但是在晚年居然让乾隆发名诏却认他“配享太庙”的承诺,最终触怒乾隆,差一点掉了脑袋。
这个事情应该说张廷玉和乾隆有责任,张廷玉想要宰相荣归。生为宰相,死入太庙,这是一个人最高荣誉,现在张廷玉基本上都得到了,就差去乾隆一个确认了、而对于乾隆说,乾隆不希望宰相荣归,还有一点就是乾隆可以给,但你不能要。最关键一点,张廷玉提出辞职那一年,正好是乾隆十三年。这一年恰恰是乾隆性情大变的一年,开始滥杀大臣的时候。当时张廷玉年龄确实已经很大,他比乾隆大39岁。在乾隆十三年之前,张廷玉最大政敌鄂尔泰被乾隆铲除,张廷玉对此未免有些兔死狐悲之感,这才向乾隆提出致仕。所以说78岁的张廷玉几次请辞都是真的。按照惯例,皇帝与大臣彼此做足面子功课就可以了。
乾隆很讨厌结党营私,前有鄂尔泰的满人鄂党死后被清洗,汉官自然是以张廷玉为首的张党,虽然一生谨小慎微,但是他俨然成为了汉臣的首领,不结党也结党了,无论他是否认还是承认,都是现实存在的,作为辅佐三朝老臣,同时康雍乾算是满清功绩名气最大的帝王了,张廷玉也深知三人的性格与脾气,每个人的好恶也都摸透了。他不可能不明白乾隆想要干什么,但是他确实没有什么大把柄让乾隆能够整他。唯一的错误就是活得太久。如果早死,就没有这么些事情了。有清一代,满汉大臣享太庙者,共十二人,而汉大臣配享太庙者惟张廷玉一人而已。
配享太庙这事,看起来是张廷玉希望皇帝再次确认遗诏内容,但实际上触动了乾隆内心的敏感地带,就是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遗诏这东西,有的是皇帝本人意志体现,有的则完全是大臣们写的,所以说雍正这个遗诏是否有效还得乾隆说的算。而张廷玉这种“逼迫”让那个权力欲极强的乾隆产生极大的不满,你越是想要我就越是不满给。不仅如此,在张廷玉退休之后,乾隆将康雍乾三朝所有御赐之物全部收回。张廷玉为官一生谨慎,没有任何把柄在乾隆的手里。只是被乾隆刻意打击,抓了个典型而已。要求皇帝出字据这事的确不聪明,张廷玉似乎忘了了乾隆一上台就杀了曾静,那也是雍正下令不许杀的人。
张廷玉主观上是想退休的,所以几次请辞。按照惯例,重臣上书求去皇帝要再三慰留,彼此做足面子功课,然后皇帝勉为其难予以同意就可以了。但在乾隆看来,既然张廷玉父亲都已经是在京城退休终老,张廷玉一个北京城土生土长的官员,家族在北京扎根已经快100年,有什么理由非要说桐城是自己故乡非要远走不可?这不就是向天下宣告伴君如伴虎,就令权力欲极强的乾隆产生了一点想法,就是一定要摆脱这个遗诏的束缚。于是就借着处置张廷玉学生的由头,把张廷玉的职位以及配享太庙的资格取消了,张廷玉就只能在京中带罪。直到第二年,乾隆才同意张廷玉平安退休。
后来虽然几经波折,张廷玉终于平安落地。也保住了死后的体面,却在晚间的时候备受乾隆讽刺与打击。张廷玉就此愈发安分守己。直到84岁高龄的时候才去世。张廷玉配享太庙,给了张廷玉死后的体面。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