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在中国古代,皇位传承是一件关乎国家政局稳定的大事,虽然从表面上看,自周代开始实施的“嫡长子继承制”仍然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制度,但能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帝位的却是极少数。
有人曾做过统计,在秦和两汉的28个皇帝中,以嫡子身份即位的仅有三人,大多数情况下,皇帝们在确定继承人的时往往在“立嫡”“立长”和“立贤”之间作出选择,而无论是立谁作继承人,“储君”或者说“太子”的人选至少是公开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乡间小民,至少知道当今的朝廷上谁是太子,谁是未来的帝国接班人。
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朝雍正时期彻底改变了,因为雍正皇帝创立了一种新的皇位继承人制度,即“秘密立储制”,也就是说皇帝所确定的帝国接班人人选秘而不宣,只有等皇帝驾崩后,天下人才知道下一任皇帝的人选是谁。
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公元1723年9月16日)这天,雍正皇帝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及九卿到乾清宫西暖阁开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确定帝国的接班人,没错,皇帝要立太子了。可是,雍正并没有告诉大家他要立谁,而是说了这样一番话:
“今躬膺圣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乎?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诸王大臣等当各竭忠悃,辅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命主。朕于尔等亦必保全成就,笃厚恩谊,岂非国家之大庆乎!”
总之一句话,太子我已经选好了,就在这个小盒子里,你们也别瞎猜了,等哪天我有啥意外,你们把盒子打开就知道是谁了,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工作,辅佐我成为一代君王,别的事不是你们该想的。
群臣听了皇帝这话,还能说些什么呢,只得竖起大拇指说:“皇上圣虑周详,臣下岂有异议,惟当谨遵圣旨!”
雍正帝听了群臣的表态也很高兴,当即表示:“尔诸臣既同心遵奉谕旨,朕心深为慰悦!”
就这样,秘密立储的制度开始实施。其实,雍正之所以在即位之初就如此迫切地要秘密立储,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康熙后期“九子夺嫡”的混乱局面。
康熙皇帝对自己所立的太子两立两废,其他皇子见有机可趁,或落井下石,或结党活动,弄得晚年的康熙帝不胜其扰,导致政局一度混乱。
雍正也正是吸取了这些教训,决定不公开太子的人选,这样既让皇子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接班人,让他们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劲头,不敢懈怠,也让群臣们不知该把宝压在哪位皇子身上,避免结党营私,当然,秘密立储也让皇帝成为太子人选的唯一决策者,皇帝的权力更为集中了。
事实证明,雍正的决策是对的,至少他所选的接班人乾隆皇帝还算是颇有作为的皇帝,这也是“秘密立储制”比较成功的一次实践。
有人认为正是由于“秘密立储制”的建立,才会让雍正以后的清帝国在历次接班人人选确定中,不再出现大的政治纷争,保证了帝国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先说乾隆皇帝,他即位不久也曾秘密立储,可没几年,所立的皇子便英年早逝了。而乾隆是个长命的皇帝,曾经说过在位的时间不能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因此在他做了皇帝60年后选择了主动退位,直接就指定了皇十五子颙琰做了皇帝,这就是嘉庆皇帝,也就是说,在乾隆一朝,“秘密立储制”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到了嘉庆晚年,到底有没有秘密立过储君还是一个迷,因为嘉庆25年秋天,皇帝到
木兰围场打猎,不料却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而此时,无论是在紫禁城内,还是在避暑山庄,都找不到皇帝留下的秘旨,群臣急的团团转,国不可一日无君。
正在此时,身在京城的皇太后发来了懿旨,命令身在避暑山庄的皇次子旻宁继承皇位,也就是
道光皇帝。其实,无论有没有皇太后的懿旨,旻宁即位都是毫无悬念的,因为他在嘉庆帝的诸子中排行最长、爵位最高、功劳也最大,虽然没有嘉庆的旨意,但旻宁的继承人身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等到了道光临终的时候,确定由皇四子奕詝继承皇位,这就是
咸丰皇帝,而这也是雍正后仅有的一次确凿无疑的秘密立储,这份写有“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的上谕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堪称镇馆之宝。
其实,道光皇帝的儿子虽然不少,但不是早夭就是年幼,真正具有继承人资格的就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从
咸丰帝开始,秘密立储形同虚设,因为他就一个儿子载淳,就是同治皇帝,而同治帝,还有后来的光绪帝都没有儿子,秘密立储更无从谈起。
可见,“秘密立储制”也只有在皇帝儿子较多的时候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清朝皇帝中儿子最多的恰恰是康熙皇帝,而他却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反反复复,直到雍正时开始秘密立储,可从雍正开始,包括后来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要么儿子不多,要么就是可作为继承人的范围本身就有限,导致“秘密立储制”并没有发挥过实质上的作用,至于这项制度对清朝帝位交接的稳定作用也就更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