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的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领导人励精图治和手下一帮能臣武将的辛勤耕耘,成为了战国初期的有影响力的大国。
仅仅几十年后,传到魏惠侯时,这个强大的政权却迅速的衰败了,具有如此优势的魏国,却把手里的一把好牌,打的稀烂,原因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魏国因为自恃(shì)实力强大,就飘了,没有和周边的邻国搞好关系,导致那么邻国,联合起来一起来对付他。
有人认为:魏国连年征战,穷兵黩(dú)武,导致国力虚耗。
有人认为:马陵大败后,让秦国钻了空子,丢掉了河西之地。
各式各样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是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一。但魏国真正衰败的原因是没有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人,来帮魏国做一篇属于它的《隆中对》。简而言之,就是魏国从最开始那一天,它的战略方向就错了。
国家发展需要正确的战略
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战略。
正确的战略能使国家在非常状态下,还能够保持正常运转,并且保证生存不受到根本威胁。战略能力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能力和底线能力。没有了这种能力,一但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国家的前途命运,就会变的岌岌可危。
熟悉时政和军事的人都知道,战略这两个字有多么重要,一旦你的战略方向错了,即便你走的再稳、再快,那都是在做无用功。
而魏国的战略方向,就错了。
一直以来,魏国的战略就是逐鹿中原,所以魏国高层的眼睛,始终放在中原的这块地上(河内)。也就是现在安徽北部那一块,魏国的眼睛始终放在这块国土上,以至于魏国对河西、河外、河东这三块地方,下的功夫却很少。
种种迹象表明:
魏国的战略是问鼎中原,而不是一统河山。
魏国当权者目光短浅
河内之地吸引魏国领导人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占领它成本低,收益高。河内地属于中原之地,土壤肥沃丰饶,粮食产量高,而且地势平坦,便于部队投放,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大多是一些中小诸侯,力量不强,所以魏国向这一带用兵,损失较少,收益较大。
二是河内这块地方,自古就是中华的正统之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一定政治意义。
在经济与政治的双重诱惑下,魏国领导人意志不够坚定,没能扛住诱惑。河内之地在魏国人一代代的耕耘下,渐渐成为了最大的一块。河内之地,这一片作为经济区,好是好,但问题就在于,谁都知道这块地方好。
就像你去追一个超级女神,你能追的上吗?即使追上了,你能养的起吗?魏国的河内地,就属于超级女神级别的,这块地被齐、楚、韩、赵四大国包围,旁边还有宋国这样的中等国家,所以说是必争之地。
最可怕的是,这片地方你无险可守,你打下来容易,别人打你,同样也是长驱直入。
超级女神虽然好看有面子,但你追到手后要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养护,如果你一个月只有几千元的收入,被别人撬走是早晚的事。
魏国应该把战略重心放在西进上
魏国在函谷关放上万把来人,就能轻易遏制秦国。而在河内这块中原必争之地上,倾举国军力维护,却仍然力不从心,时不时就风声鹤唳。所以维持这两块地方的成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实践证明,导致魏国力衰弱的两场大败,全都是在这个战略背景下,走向军事失败的。
在战国初期,历史给过魏国一个大好的机会,如果他的战略投放角度,是放在西边的关中平原,中国的历史,也许就将彻底改写。可惜的是,除了早期在吴起的建议下,向西开拓了一段时间,后面一直用武的地方,基本都放在了中原之地。
关中的秦国,肯定会比中原那些小国难啃,但只要你打下来,它的收益就将源源不断的体现出来。
看一下关中的地形,四周几个咽喉要道,中间则是一片大平原。关中这个地方,历来都是帝王之业,这个地方有两点最大的好处。
首先,维护成本低。关中又称四塞之地,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这四个关占住了,外面的势力就休想伸进手来。其二,关中平原土壤肥沃,是提供粮草的战略大后方。
之所以说历史给了魏国一个大机会,在于此时占据关中平原的秦国,是很有机会拿下来的。因为那时的秦国不是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他的劣势十分明显。
一是内部斗争激烈,政局不稳,频频出现废立国君的动乱。
二是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华夏诸侯多处于鄙视它的态度,那时秦国又与传统盟友楚国关系冷淡,楚国当时也在中原投入大兵,无力援助秦国。
三是魏国控有崤函,河西之地,秦国无险可守。当时的秦国已经衰落到了最低谷,以魏国的国力,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拿下秦国。
机会一旦错过,永远不会再来。
接下来关乎魏国命运的几场战争,都发生在河内之地上,魏国用尽全身力气,勉强守住自己的地盘。然而已是元气大伤,再没有问鼎中原的实力,最终沦落为秦楚之后的二流国家。
我是南山东篱,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