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要说到一件令毛泽东百思不得其解的历史怪事了。
1962年9月中旬,毛泽东和身边人在非常不解地说道:“我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时任印度总理)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这个让毛泽东想不通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印两国冲突,尼赫鲁突然向新中国发起军事挑衅,最终一败涂地的历史事件。
01、中印友好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东亚地区影响最大的国家,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
自古以来,两国源远流长,进行了频繁的往来。
进入近代以来,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中国则成为世界列强的半殖民地。
二战结束后,世界独立浪潮兴起,中国和印度纷纷走上独立之路。
1947年,英属印度,一分为二:
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第二年,即1950年4月1日,印度就宣布与中国建交(出乎意料的巴基斯坦是在1951年5月21日才与中国建交,并且,中印关系开始远比中巴关系要好)。
印度总理尼赫鲁还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喊出了“中印是亲兄弟”的口号。
其实,尼赫鲁选择与中国保持友善关系,是世界形势决定的。
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分化,争霸世界。
整个世界整体形势就是以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以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
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希望建立一个遏制苏联的包围圈,在南亚地区,美国首先想到了巴基斯坦。
在美国的拉拢下,巴基斯坦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而印度与巴基斯坦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出于安全和战略利益的考虑,逐渐偏向了社会主义阵营。
而且,中国和印度刚独立没多久,都是在美苏两大强权夹缝中成长,这为两国友好奠定了基础。
因此,当时中印两国关系非常好。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尼赫鲁带头表达支持;
投桃报李,中国也曾高度赞赏印度的“不结盟运动”。
1954年10月,尼赫鲁首次访问新中国,受到了新中国地热烈欢迎,并且毛泽东与尼赫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注:这不是尼赫鲁第一次访问中国,1939年抗战时期,尼赫鲁就访问了中国,当时他和毛泽东约好了时间打算访问延安,可惜因为二战突然爆发,尼赫鲁只好取消行程,突然回国。临行前,尼赫鲁还曾写信给毛泽东道:“向毛泽东和英雄的八路军致敬。”)
可以说,此时的中国和印度,关系亲密,一起担负了领导第三世界的重任。
可是,在中国和印度友好的背后存在无法化解的冲突和纠纷。
02、中印纠纷
中国和印度有着一条长达2000公里的交界,
分别是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的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沿喀喇昆仑山脉。
但这条交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只是中印两国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这条习惯线是当初由英国人提出的“麦克马洪线”,中国从来都没有承认。
但印度却以此为依据,觊觎中国领土,双方存在不可调和的领土纠纷。
只是由于当时形势,印度被迫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基本以和平协商方式处理了领土纠纷。
可印度独立后,基本继承了英国在南亚的政治遗产和野心,继续搞英国那一套,强行用武力兼并了南亚多个独立邦国,想成为一个局部地缘的帝国主义国家。
尼赫鲁本人因为在国际外交上表现活跃,成为
国际政治明星,他经常自诩印度是仅次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世界第三”强国。
尼赫鲁对中国贼心不死,依旧想侵占中国领土。
1959年,尼赫鲁公然破坏中印友好,推行“前进政策”,继续蚕食中国领土。尤其是对阿克赛钦地区和藏南地区垂涎三尺。
8月和10月,印度相继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中印关系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当时中国的战略重点放在了东部,主要对付美国和蒋介石本。
毛泽东从战略全局着眼,一直把印度视为和平中立的力量来争取,对边界争端,主张以互谅互让来解决。
因此,空喀山口事件爆发后,毛泽东还是努力避免再次发生冲突。
为此,毛泽东在11月初还提出建立一个“隔离带”,两国武装力量以双方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避免爆发进一步战争。
可尼赫鲁既不肯后撤,也不肯谈判。
为了表示诚意,毛泽东作出退让,命令部队率先后撤20公里。
可是贪得无厌的尼赫鲁把中国的退让当成了软弱,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妄想入侵阿克赛钦地区和藏南地区。
这是毛泽东绝对不能容许的。
03、对印反击
1962年10月,尼赫鲁公开命入侵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尼赫鲁哪来的勇气敢对中国开战?
原来,当时美苏两国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无暇关注地缘级别的冲突;而且中苏交恶后,中国处于一种被孤立的状态。
尼赫鲁在得到美国每年10亿美元的援助后,想趁国际局势不明朗,浑水摸鱼,打赢中国南亚,获得既得利益,同时还能敲山震虎,威慑巴基斯坦。
可是他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能打赢解放军。
其实,自尼赫鲁挑衅以来,毛泽东还非常克制,下令前方部队“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
在9月中旬,毛泽东特别嘱咐,打第一枪必须经过他的批准。
在得知确切消息后,毛泽东还有些不敢置信,甚至在军委开会时,他都还在问:“他尼赫鲁真想打仗啊?”
毛泽东已经给足了尼赫鲁机会,可不知天高地厚的尼赫鲁一次又一次挥霍了毛泽东的耐心。
忍让已久的毛泽东在争取和平解决无望后,果断下令,实行自卫反击。
当时,毛泽东已经知道小规模反击无法遏制印军扩张,这一仗不打则已,要打就必须将尼赫鲁打狠打痛。
考虑中国当时的外交形势和印度的影响,毛泽东下决心准备反击时,还给了尼赫鲁最后一次机会。
10月3日,中国提议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三天后,尼赫鲁继续头铁,表示拒绝。
10月10日,尼赫鲁命令印军向克节朗河对岸的解放军部队发起攻击(随即被解放军打退)。
既然多番忍让都无法让你迷途知返,那就来吧,让你见识见识马王爷有几只眼。
10月17日,军委向前线部队军区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预令。
10月18日,毛泽东最后拍板,决定实施反击。
对印反击战就此拉开帷幕。
10月20日,解放军向入侵印军发起了全面反击。
整个过程只能用摧枯拉朽来形容,解放军战士
庞国兴那句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就是战场上的真实写照。
第一天,解放军扫除印军西段印要据点,基本全歼东段印军精锐第七旅。
11月16日,解放军开始发起第二阶段反击,在瓦弄方向击溃印军一个旅,在西山口-邦迪拉方向歼灭了印军最精锐的第4师的主力。
解放军以四个师的兵力,在所有战场取得压倒性胜利,印军遭遇雪崩式溃败。
最终,解放军以伤亡2400余人(无一人被俘)的代价,歼灭印军近万人,其中被俘3900人。
如果不是毛泽东点到为止,于11月21日,突然宣布停火,搞不好解放军能一鼓作气,打到印度首都新德里。
战后,尼赫鲁病急乱投医,找到蒋介石,希望说服蒋介石和自己东西夹攻新中国,瓜分大陆。
蒋介石也不傻,这摆明了要拉他下水。
他看尼赫鲁这仗打成这样,问尼赫鲁,如果你的机会成功了,藏南这块地方你打算给我吗?
尼赫鲁瞬间无语。
最后,尼赫鲁因为这次的惨败,一蹶不振。
1964年5月26日,大受打击的尼赫鲁郁郁而亡。
自此之后,印军更是不敢轻易言战。
对印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毛泽东曾说:“中印边界上打了一仗,可以争取十年的边境安定。”
事实上,这仗真把印度打疼了,印度将其称为“62国耻”。
据说,由于解放军第54军把印军打得怀疑人生,印军军演的假想敌番号至今仍是“54”。
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一战震慑印度几十年,此后中印边境保持了相对稳定。
04、毛泽东的不解
大胜之后的毛泽东一直都没闹明白,尼赫鲁是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敢向解放军动手。
毛泽东之所以纳闷是有原因的。
印军什么实力,别人不清楚,尼赫鲁心里没点数?
就算你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解放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都能把美军揍趴下,谁给你的勇气,觉得已经能战胜解放军?
如果你是想找外援,美苏正因古巴导弹危机,僵持不下,固然抽不出手应对中印局部冲突,可他们也无暇分身来帮你啊。
就算,侥幸被你赢了一两把,以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你有把握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巩固胜果?
一旦战事僵持,美苏两国都不愿意你继续和中国打下去,到时肯定向你施压,你扛得住吗?你做好了同时面对中、美、苏的打压吗?
从国际形势上来看,中国和印度都是“第三世界”领导者,两国在美苏极权挤压下不应该共谋发展吗?
现在你非但不联合合作伙伴,反而互相伤害,突然对中国动手,不是凭白树一强敌吗?
高手过招,都讲究走一步算三步,不打没把握的仗。
尼赫鲁倒好,上来就是一顿王八拳,就这三脚猫功夫就想从击败美军的解放军手里虎口夺食,这不闹吗?
如此种种,导致毛泽东想了很久,始终都找不到尼赫鲁有什么动手的理由。
(可能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和高手过招,突然遇到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菜鸟,还真没反应过来)
于是,最终毛泽东才感叹道:“我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60年过去了,食堂也没想通尼赫鲁为什么会干出正常人干不出来的事
后来我好像又想通了,因为他们是印度,印度人做事需要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