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
虽然从《后汉书》开始,史籍中便有了高句丽的记载,但关于高句丽的来源,一直到《隋史》才有了明确的记载。
按照《隋史》的记载,高句丽的创建者,是史籍中记载的大汉藩国扶余的王子——朱蒙。
扶余大概在今天的吉林附近,是个方圆两千里的大国,从西汉便存在,东汉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后,扶余国向东汉进贡,成为大汉的藩国。
据说朱蒙的母亲是
河伯的女儿,扶余王抓住她以后,把她关在房间里,因为被从窗户照进的阳光照射,感应有了身孕,生下一个卵,朱蒙便是从这个卵里降生的。
扶余的大臣们认为朱蒙不正常,所以请求国王杀掉他,但扶余王不同意。
等到朱蒙长大后,打猎又总是猎物最多,大臣们又请求国王杀他,
朱蒙的母亲听说后,赶快告诉朱蒙,朱蒙于是离开扶余朝着东南方向逃走了。
朱蒙逃到半路,遇到一条大河挡路,于是对着河水说:“我是河伯的外孙,太阳的儿子(?),今天有难,后面有追兵,怎样才能渡河?”
于是河里的鱼鳖聚集起来,形成一座浮桥,朱蒙于是过了河,而追兵没办法渡河,只好放弃了。
朱蒙后来建立的高句丽,并以高为姓。
据《后汉书》记载,
高句丽由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五个部族组成,最初消奴部的人为王,后来消奴部实力下降弱,桂娄部取代他成为了王族部落。
高句丽的官员设置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邹大加、主簿、优台、使者、帛衣先人八级。
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消灭卫氏朝鲜后,把高句丽
置于玄菟郡辖内,相当于一个县,
高句丽王获得了西汉王朝赐予的侯爵。
二、汉朝藩属
只是,好景不长,在王莽篡位后,高句丽王被王莽强制去攻打胡人,之后高句丽反叛
王莽设计引诱高句丽王入关后,派人把他擒获后诛杀,首级送到了长安。
王莽把高句丽王降级为侯。
《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记载如下:
先是,莽发高句骊兵,当伐胡,不欲行,郡强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冠。
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
州、郡归咎于高句骊侯驺。
严尤奏言:“貉人犯法,不从驺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馀之属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馀、秽、貉复起,此大忧也。”
莽不尉安,秽、貉遂反,诏尤击之。
尤诱高句骊侯驺至,而斩焉,传首长安。
到了东汉成立,高句丽前来进贡,汉光武帝刘秀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
此时的高句丽王宫生是个传奇人物,史书说他“开目能视”,长大后十分勇猛,经常侵犯汉朝的边境。
在汉
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春,入侵辽东,祸害了六个县。
时任辽东太守的耿夔也是个猛人,率守军大破高句丽来犯军队,斩杀了他们的首领“渠帅”。
看见打不过,高句丽人迅速服软,在
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2年)进贡,要求归入玄菟管辖。
此后高句丽人进入了疯狂试探模式,看见中原暗弱,自己实力不错时便大肆扩张,被教训后,迅速服软,几个来回后,双方各有损伤,仇恨慢慢积累起来。
时间来到东汉
末年
汉献帝
建安年间(196-220年),割据的军阀辽东太守公孙康攻破高句丽都城,焚烧了他们的宫殿。
此时在高句丽王位争夺失利的
拔竒(现任国王伊夷模的哥哥)率领与涓奴加各将下户三
万余口属下投降了公孙康,依旧呆在当地。
三、占据朝鲜半岛
国王伊夷模率领其他人出逃,在新的地方重建了高句丽,占据了朝鲜半岛的主要地区。
三国时期,高句丽又诞生了一位
“开目能视”的国王,起名
位宫,此人继承他先祖的作风,妄想作乱。
结果,曹魏名将,著名诗人,幽州刺吏毌丘俭
发威,两次出塞远征,高句骊王国被灭国,朝鲜半岛被
征服
,毌丘俭加号左将军。
西晋时期,趁着中原混乱,高句丽复国,国力再度恢复。
西
晋
怀帝
永嘉
年间(311年),
割据在辽东的鲜卑慕容廆大举讨伐高句丽,高句丽再次被灭国,宫殿被焚毁,五万人做了俘虏。(事迹见于《梁书》)
魏晋时期,东晋为了北伐恢复故土,开始拉拢高句丽。
晋军帝义熙九年(414年),晋军帝
司马德宗
给高句丽王下诏,封
高琏
为“
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骊王、乐浪公。”
此后的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全部继承这一政策给予高句丽礼遇,高句丽也一直视南朝为中原正朔。
同时,北魏也视高句丽为可团结的力量,也给了高句丽王以“
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的称号。
之后的北周也因循这一政策,继续善待他们。
南北两个政权贯穿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宽容,让高句丽的国力大涨,到了隋唐时期,终于成了中原的大患。
四、东征高丽
隋文帝灭陈统一天下后,高句丽厉兵秣马,全力防备隋军。
开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给高句丽下诏,威逼高句丽臣服。
但高句丽继续使用前面的政策,阴奉阳违,隋炀帝两次大举征讨高丽,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耗空了国力,天下大乱,高句丽笑到了最后。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臣服,开始年年进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李渊派遣
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封高丽王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1年),高丽国发生叛乱,西部大人盖苏文杀死了高句丽王建武,
自立为莫离支(相当于兵部尚书)。
唐太宗大怒,一边
派使节前往吊唁建武,一边准备兵马。
三年后的
贞观十九年(644年),
唐太宗任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将军常何等率江、淮、岭、硖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艘,组成第一支队伍从莱州汎海赶往平壤。
另外一支部队又英国公李勣(《隋唐演义》里面的徐茂公)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为副,领将军张士贵(薛仁贵故事里那个反派)等率步骑六万赶往辽东。
水、陆两军合势,李世民御驾亲自到前线指挥。
此战集合了唐军精锐,高句丽人节节败退,但到了战争末期,进攻高丽的
建安城(
辽宁省营口市
)时,高句丽人侮辱太宗,李勣大怒之下说出了“请破之日,男子尽诛。”的狠话导致高丽人拼死抵抗。
此时,辽东粮草也出了问题,再加上辽东气候严寒,士兵多有冻死冻伤,李世民无奈之下,只好选择退兵。
此后,高句丽便成了唐太宗的心病,尽管高句丽努力讨好,年年进贡,上表称臣,但大唐时刻准备出兵讨伐。
李世民去世,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
666年),
李勣再次东征高句丽。
668年?十一月,李勣攻破平壤城,俘虏了高丽王高藏、盖苏文之子泉南建等人。
十二月,东征军返回京师,在含元宫进献了高句丽的俘虏。
至此,高句丽——这个从西汉一直延续到唐初的大国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