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说朱元璋和刘邦非常相似。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像刘邦的人非常多。在我看来,曹操就是其中之一。
曹操虽然没当皇帝,但也是曹魏的奠基人,和刘邦一样都是打天下的创业者。他们的儿子之间都有过太子之位的明争暗斗,不过长子最终都胜过了爱子。两个人和妻子的关系都不好,吕后失宠,不被关爱,曹操的原配夫人更是和曹操离婚了。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值得我们讨论呢?
被亲信叛变而丢失大本营
刘邦刚开始参加反秦起义的时候,大本营是他的老家——沛县。在出征的时候,他让一个叫雍齿的人镇守沛县。但是,雍齿本来就不服刘邦,后来沛县又被围困,于是雍齿就投降了。为了夺回沛县,刘邦失败了两次,后来不得不找项梁借兵借将,才夺回大本营。
曹操也是一样,他创业初期的大本营是兖州。在征讨徐州的时候,他的发小张邈和一个名叫陈宫的谋臣留守。曹操每次打仗都出生入死,所以出发前都把自己的亲人托付给张邈,可见有多信任他。没想到张邈和陈宫这次竟然趁他外出,将吕布接到兖州。曹操不得不撤兵回来,非常艰难地夺回了兖州。
最终,雍齿和陈宫这两个人都被捉了回去,而且刘邦和曹操都选择了既往不咎。有趣的是,两个人的态度完全不同,结果也完全不一样。刘邦是恨雍齿的,但是在张良的劝说下只好给雍齿加官进爵;曹操是打心眼里想留下陈宫的,但陈宫却坚决赴死,大义凛然。
谋臣配置
作为一个亲手打天下的英雄,自然少不了无数能臣良将的帮助。不过,曹操和刘邦在某些谋臣的配置上,竟然也是有些相似的。
首先,他们都有一个管理大后方的人。刘邦在和项羽争霸的时候,他的大后方——关中地区一直有一个人在照看,那就是萧何。萧何可谓是刘邦的大管家,为他筹备粮草,输送兵源。正是因为有了萧何的帮助,刘邦在前线一次又一次地被项羽打得溃败,却还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东山再起,继续和项羽争夺天下。在汉朝建立后,萧何被评为首功,任职丞相。
曹操也有一个这样的谋士,那就是荀彧。荀彧在当时的官职是尚书令,这属于一个行政首脑的职位,也相当于曹操的“丞相”了。曹操在出征的时候,荀彧始终坐镇曹操的大后方,让曹操没有后顾之忧。
这两个人还都被自己的主公质疑过,萧何还算幸运的,最多是下了监狱,荀彧更是直接被曹操逼死。
而且,刘邦和曹操手下都有一个鬼谋之士,刘邦手下的是陈平,曹操手下的是贾诩。这两个人出的计谋,始终都非常出人意料,剑走偏锋,却每次都能够直击要害,给对手致命的打击。而且他们两个人都曾经效力过许多主公,最后才选对了服侍的对象。即便有这样的“黑历史”,甚至最后的主公都爱杀自己的功臣,但他们都能够凭借出奇的智慧得以善终。
曹操怎么想?
而且,曹操和刘邦在起兵的时候,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己的亲友。刘邦作为白手起家的皇帝,自然没有什么势力,所以靠老乡帮忙,比如萧何、曹参、樊哙、王陵等人。
曹操家其实是有一定势力的,毕竟他父亲也位列三公。但他起兵时最早加入的,也不是在朝廷里当大官的人,而是自己的亲人,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等等。至于后来的谋臣武将,都是他有了一定势力后收编进来的。
曹操本人也从来不掩饰自己效仿刘邦的态度,他没有把自己比喻为刘邦,但是经常将自己的部下比喻为刘邦的功臣。
比如刚才提到的荀彧,曹操在第一次和他交谈之后,就称赞说:“吾之子房也!”子房指的是刘邦手下的名臣张良,不过我们刚才说了,荀彧实际上的作用,更像是萧何。
还有曹操最著名的保镖许褚,十分雄武,曹操在收服他之后,就说:“此吾樊哙也。”樊哙也相当于是刘邦的保镖,还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
是巧合吗?
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巧合,也在于汉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长期稳定王朝,而结束这个王朝的正是曹操的儿子曹丕,而曹丕的基业都是曹操打的。所以,曹操在创业的过程中,能够参考的案例,基本上也就只有刘邦了。所以二者的创业之路有些相似,也是正常的。
别说曹操,其实刘备的规划,也是一样的。刘备的规划,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就提出:刘备应该占据荆州和益州,然后亲自带兵从益州北伐,然后安排一个上将从荆州出兵。这里所说的上将,后来被证明就是关羽。而关羽所扮演的角色,不就是当初刘邦手下的韩信吗?
而且,刘备出征的时候,也安排了一个“萧何”,那就是诸葛亮。当初从荆州出兵去打益州的时候,刘备带的是庞统。后来庞统意外死亡,才临时征调了诸葛亮。后来从益州出兵去打汉中,刘备带的也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即便关羽在荆州被杀,刘备为关羽报仇,当时法正死了,他都没有带诸葛亮,而是带了马良。在整个过程中,诸葛亮一直像萧何一样负责后方支援工作。可惜后来蜀国实在没人,诸葛亮才只能自己带兵北伐的。
总结
正是因为刘邦的“早”,让他成为了后来的创业者效仿的榜样。他的个人特点非常鲜明,也让他具有一种典型的特征供后世者学习。历史上像刘邦的人还有很多,你觉得还有谁像刘邦呢?来评论区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