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姓氏的重视,从现代关于所谓“姓氏权”的争议中就可以看出。其实,在中国古代,姓氏和姓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据《通鉴外集》中的解释:“姓,是祖先所来的地方;姓,是子孙分出的地方。”关于姓氏。中国的姓氏学问博大精深。
喜欢看历史书或者古代小说的读者应该有一种感觉,复姓在古代确实很常见,比如司马懿、诸葛亮、宇文成都、上官仪、独孤伽罗等等。很多武侠小说也喜欢使用复姓,如金庸小说中的独孤秋白、令狐冲、欧阳锋等。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复姓家族虽然为数不多,但也具有一定规模。然而,很多复合姓氏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为什么是这样?
文章长度:2太短了,请勿浪费资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区分家族子孙的标志,很多时候也与出身背景有着深厚的联系。古代有八大姓氏。但随着社会制度和历史朝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民族以图腾、封地、官职等为姓氏。例如西周时期设立的“司马、司徒、司空”三个官职,都演变成了姓氏。
后来到了西晋时期,司马氏获得天下政权,“司马”姓氏日渐盛盛。但没过多久,八王之乱就爆发了,紧随其后的是五胡之乱。司马氏不少子孙不得不迁走,改姓司、马、童、童、冯等,以避祸。很少有人继续使用这个姓氏。
以封地或聚落为基础的姓氏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商鞅。其实他原名公孙鞅,但封地在商,所以被称为商君,即商鞅。其子孙传姓商。上官姓也是因封地而生。上官姓源于糜姓。楚怀王的儿子被封为上官仪大夫,故此姓氏诞生。唐朝时期,上官家族是陕州的望族,即上官仪家族和上官婉儿家族。唐朝末年,上官氏南迁至福建等沿海地区。后来分布在全国很多地区,但现在数量比以前少了很多。
文章长度:2太短了,请勿浪费资源
独孤是当今非常罕见的姓氏。它起源于北魏时期的鲜卑部落。一种说法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受到鲜卑残部的重视,领导独孤部落。另一种说法是,这是北魏鲜卑独孤匈奴部落流传下来的姓氏。
独孤伽罗剧照
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姓氏规则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情况。宇文氏奉行鲜卑化政策,但在北魏孝文帝变法期间,却奉行汉化政策。吐谷浑的姓氏大多改为汉姓,如杜氏、杜氏、独孤氏等,也大多改回刘氏。独孤作为一个复合姓氏,现在已经非常稀少了,不到百人,大部分在内蒙古或者海外。
欧阳姓
文章长度:2太短了,请勿浪费资源
专家表示,少数民族执政时,很多姓氏都受到汉化政策的影响,后来汉族执政时,又试图将这些姓氏改回来。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恢复此前受到严重压制的中原文化。顾炎武的《日知录》记载:“自洪武元年起,胡服、胡语、胡姓皆禁……汉族复姓皆失一字。”不过,因为这一举动,一些汉族传统的复姓也被改变了。
古人改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简化姓氏。比如,把云姓改成了云姓。还有一些禁忌需要避免。比如东汉明帝,名叫刘庄。为避讳,庄氏大部分改为严氏。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例如,汉武帝时期,田千秋因被汉武帝允许乘坐车马而被称为“车丞相”。为了感谢皇帝的恩宠,田千秋改名为车。
中国姓氏文化
我国复姓仅有81个,与历史记载的2000多个相比,已经大大减少。除了改姓之外,造成这种情况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单姓人口基数较大,因此能够实现较大的增长。比如随处可见的李、王、张三个姓氏,目前约占全国人口的1/4。
现代中国人仍然非常重视姓氏,但在命名上更加开放和自由。有些年轻夫妇会用双方的姓氏作为孩子的姓氏,所以四个甚至五个字母的名字并不少见。但如果一味追求新奇,选择太长或者太生僻的名字,其实会给孩子带来一些麻烦。
下一篇:赵武灵王:生的辉煌,死的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