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十一二世纪间涌现出一个备受世人瞩目的国家——辽朝,即契丹建立的国度。这个时期,尽管北宋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富裕、最繁华的国度,但契丹却在西方世界的视野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到今天,俄罗斯仍然称中国为契丹。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个昔日异常强大的国家,揭示契丹民族的卓越之处。
辽朝的辉煌历程在历经晚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至北宋时期,传承了九位皇帝、享国219年。其疆域辽阔,东至库页岛,西至阿尔泰山,北至蒙古大漠中部,南至海河(包括燕云十六州),构建了一个幅员万里的大帝国。然而,契丹的强大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全民族勇武精神的培养与传承。
契丹民族以全民皆兵、尚武为荣,他们从事征战沙场,无所畏惧。无论是在契丹弱小还是强盛的时期,战争都贯穿着整个帝国的历史。在契丹最弱小的时候,他们屡次归附于唐朝,却也多次以少胜多,战胜过当时鼎盛的唐帝国。早在武则天时期,契丹的三万军队几乎全歼了武周八万军队,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在五代乱世时期,契丹更是巧妙地参与中原内讧,通过合纵连横的手法,灵活运用战略,扶植建立后晋,进而灭掉后晋,夺取中原大部分领土。这种战略娴熟的手法使得契丹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契丹民族的勇武精神形成的根本原因,可以从环境、生存方式、地理位置等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契丹生活在严寒地区,翻山越岭,游牧草原,这需要他们拥有强壮的体魄。而作为渔猎游牧民族,他们在生产中需要高超的骑射技能。面对山林中的熊、虎、狼,契丹人需要机敏的反应和与野兽搏斗的勇气。在渔猎和游牧中,他们需要进行长途奔袭,这对体力和耐力的要求都很高。这样特殊的生存环境,不仅造就了契丹人的特殊生存技能,也将崇尚武力、尚武的精神融入了他们的血液。
契丹人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内外交困、四面受敌的情况。在契丹早期,他们西邻突厥,东接高句丽,南面则是由中原政权统治的燕云十六州,东北有靺鞨、室韦,后期还要应对占有肥沃农耕地区和丰富森林资源的女真和渤海国。契丹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资源相对贫乏,气候恶劣,这促使他们发挥勇武精神,通过武力解决周围强敌,夺取生存空间。
契丹骑兵是契丹民族勇武精神的具体体现,而契丹骑兵的强大,则得益于契丹马的卓越。契丹马相对于其他马种,个头较小,体型弯曲,骨骼低下。然而,这并非常规标准的良马,但契丹马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抗病力强。平时显得懒散的契丹马,一旦扬鞭疾驰,精力充沛,不知疲倦,适应契丹骑兵长时间驰骋的需要。契丹骑兵的威慑力和机动性,在征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签订“澶渊之盟”后,契丹辽国进入相对和平的百年时光。缺乏战事,军队实战锻炼减弱,“勇武”在和平时期失去了发挥的空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契丹人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社会建设,转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儒家文化的渗透,佛教文化的兴起,使得契丹人逐渐放下了崇尚勇武的旗帜,而转向仁德伦理。最终,契丹辽国分崩离析,契丹民族的存在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契丹的强大一时,享誉世界,而契丹的分崩离析、消失无踪,则是因为他们所倚重的勇武精神,在社会发展演变中不再适应。然而,契丹民族的光辉历史,以及他们那勇武精神的传承和演变,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