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慈禧太后,中国人已经很熟悉。不管是官修正史,还是野史杂闻,都记载甚详,在清末期间,慈禧通过垂帘听政的方式,掌握朝政大权长达近半个世纪。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铁腕女性人物了,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至今也是众说纷纭。
在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等等问题,导致清朝海军全军覆没,其中有一个人,向慈禧提出建议,慈禧听后直接否决了。
这个人是谁?他又向慈禧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何又说慈禧不阻拦的话,很有可能将日本变成中国的一个省?
事件缘由:
时间来到1875年,日本军舰云扬号,未知会朝鲜政府,企图靠岸登陆。迫使朝鲜江华岛炮台守军发炮攻击。日舰反击,摧毁江华岛炮台并攻陷朝鲜永宗城。
此后日本与朝鲜在江华岛签订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而当时的朝鲜的宗主国是清朝。
此条约造成朝鲜政府力图改革。使朝鲜内部保守党与维新派的斗争愈加激烈。维新派想脱离清朝政府的控制与欧美国家结交来发展朝鲜,但中国仍控制着朝鲜朝廷的保守派的官员和贵族。
到了1884年,正值中法战争正酣。日本秘令其驻朝鲜公使唆使朝鲜维新派,趁清朝不备,发动政变。
中法战争:
清朝时期,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19世纪中叶,法国意图以越南为基地,进一步侵略中国,称霸远东。
19世纪40年代开始,法国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入侵越南,夺取越南领土和主权,到1867年越南交趾六省都被吞入法国版图中。
1873年法国再次入侵越南,先后攻陷河内、海阳、宁平、南定四省。越南不得不向清政府和刘永福的黑旗军求救。黑旗军在河内西门外重创法军,法军被迫退出北圻。战后越南当局乘胜收复部分失地。
时间来到1882年,法军再次占领河内地区,黑旗军在越南人民的支援下击败法军。不甘心失败的法国侵略者,再次调集海陆大军,兵分两路入侵越南。第二年,法军攻入越南首都顺化,迫使越南当局订立《顺化条约》二十七条。
至此,越南被法国正式纳入羽翼之下,彻底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1883年12月,法军向驻扎在越南山西的清军发动进攻,中法战争正式爆发。清军寡不敌众,被迫撤出阵地,越南山西陷落。
后来又因甲申政变,当时掌握实权的奕譞暗中支持李鸿章跟法国外交官议和。于是中法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清政府默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中越边境开埠通商,清军从越南北部撤回了中越边界。
因此日本也赶紧大力的鼓动朝鲜发动政变,而朝鲜政局突变后。清政府军官袁世凯在朝鲜官员请求下率领2000名清军入汉城,将政变成功镇压。
事件过后,中日两国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于天津签订《中日天津条约》,中日两国均自朝鲜撤兵并约定:"将来朝鲜如有事,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行文知会;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这也为后边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甲午战争:
该来的还是来了。1894年3月,朝鲜东学党聚众号召农民起义,发檄征讨日寇、驱逐汉奸。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向清政府请求援助。
清政府命直隶提督叶志超率2千精锐之师帮朝鲜镇压。清政府直隶提督叶志超奉令率军驰赴朝鲜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日本得知朝鲜向清政府求援后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向朝鲜增兵。
日本武力推翻朝鲜政权,并建立亲日内阁,唆使内阁废除与清政府一切条约,并委托日本驱逐清军。
叶志超并不知道日本为何会登陆朝鲜,虽然不知道日军的目的,但是绝对是不怀好意,叶志超命聂士成在成欢一带修筑工事,迅速布防,用于抵御外敌。随着大量日军登陆朝鲜,向清军发出风暴般的攻势。战争顺理成章。
日本大本营决定派野津道贯出兵朝鲜,企图全歼在朝鲜的清军。并通过控制朝鲜后,以此为跳板进入中国。作为第一站,胜败决定着日军整个计划。
日本派了大量间谍进入朝鲜搜集情报,并破坏清军电报系统。随着情报掌握,日本了解了清军在朝鲜只有叶志超带领的两千精兵,随即日本大本营下令,迅速向清发起攻势,并歼灭在朝清军。
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兵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驰援朝鲜。
在战争前夕,日本方面已经破译了清廷与驻日外交官的电报密码。这使日本战前即掌握了清廷出兵朝鲜的战略意图。
至此日本舰队发起偷袭,造成清军损失惨重。甲午战争正式爆发。中日双方正式宣战。黄海海战前,日军又从破译电报得知北洋海军将于9月15日运兵在大东沟登陆。于是,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附近设伏,导致北洋水师惨败。
一直到甲午战争结束,谈判《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所有的清朝的动态,全部为日方所了解,令人惊愕的是,清政府从始至终没有想过换密码。
而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有位名叫宋育仁的清政府官员的坚决人物,宋育仁指出弹丸之地的日本国人力物力等资源非常有限,如果真要跟他们打起来,他们没有太大胜算;
然而慈禧自己铺张浪费,却吝啬拨款军用,加上黄海海战失利,宋育仁也开始意识到局势十分危急,心中酝酿着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或许看似狂妄,但却是经过紧密筹划的。
酝酿计划: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宋育仁自小便熟读孙武的《孙子兵法》,对于出奇制胜这招,他也早就烂熟于心了。
宋育仁被称为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少年时期父母早逝,跟随伯父一起生活。由于宋育仁聪颖好学,18岁便中了秀才。
真正让他开始看向世界是从进入尊经学院开始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创建了尊经学院;宋育仁通过层层考核,进入学院,在高手如云的学院中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
后来29岁的宋育仁进京考试,高中进士,又因为能力出色,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到了1894年,宋育仁以公使参赞的身份,出使欧洲。他主动了解学习欧洲各国各种先进制度,并将见闻写成游记带回来,为晚清打开大门看世界提供第一手资料。
众人没想到的是到了战场上北洋水师却丝毫不是日军的对手,北洋水师的战败也让远在欧洲的宋育仁心急如焚。
看着接连败退的清军,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早就对日本多有关注的宋育仁清楚地明白。
此时清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了,为转移敌军视线,他便把目光放在了日本的大本营的本土上。
日本发动甲午海战,但尽管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但基础薄弱,工业化刚刚起步,不堪持久战。因为他曾在英、法、意、比等四国担任中国公使参,因此宋育仁也清晰看到了日本的弱点。
宋育仁认为日本无法持久作战,只要我们采取消耗战略,有可能将日本逼入绝境。
宋育仁并没有止步于理论,他提出了可行的计划:以澳大利亚商团的名义,招募两千名水兵,组建水师一旅,直奔日本的长崎和东京,以最短时间解决战斗。这个计划得到了张之洞、刘坤一等朝廷重臣的支持。
在张之洞的帮助下,他很快便向英国银行贷款借来了一笔钱。后来宋育仁又买来了五艘兵舰、十艘鱼雷快艇,且他还招募来了两千多名澳大利亚雇佣兵,组成了一旅水师。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计划,宋育仁把这条战舰伪装成了商会的船只,并且他还在上面挂上了英国的国旗。
万事俱备,只等清政府一声令下,宋育仁就可以让实为听命清朝的澳大利亚军队从水上出发,直达日本。
但不幸的是,清政府战败速度超出预期。就是这个疯狂的计划,也为后面慈禧的阻挡做了铺垫,然而,宋育仁却产生了更大胆的想法。出击日本东京。收复日本,为清朝所治理。但这也直接导致他最后被罢官免职。
罢官免职:
当时的中国战火连天,尤其是日本攻入大连后,致使旅顺大量平民伤亡,东北大地哀嚎遍野,而慈禧作为国家最高领袖没有尽力庇佑他们,还有闲情逸致大摆宴席作乐。
宋育仁的同僚龚照瑗得知他突袭日本的计划,立马上报给清政府,慈禧认为这个计划实在荒唐疯狂,让其立即回国。
差不多同一时间,爱国将领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带,抗击日军围攻。但他没有得到得上级命令,无奈在水上等待救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没有等到援兵的情况下,拒绝日本的劝降书,含恨自杀。
然而,宋育仁没有灰心,在回国后,却产生了更大胆的想法。他还极力向慈禧解释计划的可行性,一旦成功,不仅会免于当下战争之苦,还有可能把日本“收入囊中”,为清政府所治。
慈禧和李鸿章迫切希望平息战乱,但宋育仁却思考如何反败为胜,提出了偷袭日本本土的计划,意图让日本陷入灭亡的境地。尽管宋育仁的海军实力充足,但大清内部却充满了短视之辈。
慈禧太后坚决反对宋育仁的计划。她担忧失败将带来更大的灾难,决定终结这场“鲁莽”的行动。
至此,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撤掉了宋育仁的职位,且还将他之前制定的购买船只和招募士兵的计划,全部都作废了。
最终,他决定退出政坛,告别了京城,回到了故乡四川。决定寻找未来的另一种可能性。开始追寻新的生活。
而清朝也在摇摇欲坠中,最后彻底覆灭了。
结语:
从宋育仁筹谋计划到最终被罢官免职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在历史上,清王朝面对外来侵略都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告终。中国历史上走许多仁人志士,他们的爱国心,智慧举,都被以慈禧为首的求和派扼杀。
一个文弱书生宋育仁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提出了奇袭日本的惊天构想,却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流产,实在令我们惋惜,不然甲午战争也许会是另一种结局!
参考文献:
《清史稿》
《借筹记》
《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