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在历史上也只有明朝符合,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登基后,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理论上北京距离蒙古草原很近,确实算是“天子守国门”,这当然不是一个谎言,但这次迁都的目的被后世人认为目的不纯,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迁都的实际目的
我认为朱棣迁都的目的有三:
1、彻底摆脱藩王的势力,朱元璋把自己的出色的儿子都分封到了北方边塞,就是为了抵御蒙古的侵扰,而朱棣也是借此有了推翻侄子政权的力量。那么朱棣就不会再犯这种错误。藩王守国门?当然不行!武将守国门?更不行!只有天子守国门才行,这样才能将国家多数的武装力量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朱棣的这种策略也确实为后世子孙打下了基础,虽然防范蒙古的效果一般,但天子掌握了兵权,这才保证了后世那些纨绔皇帝的皇位。
2、进攻蒙古方便,朱棣一生五征蒙古,但取得的效果其实一般,还浪费了不少的民力财力,后世颇为诟病,但朱棣仍未私心。永乐十九年迁都,而他在二十二年就去世了,迁都也是为了后世子孙们进攻蒙古时更为便捷,毕竟从南京远征实在是太浪费了。
3、离开南京势力范围,这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朱棣年少时就藩北平,对这里十分熟悉,在这里也有自己的根基。南京则不然,虽然朱棣靠武力夺取了皇位,但江南的士人们其实对其很不满,朱棣的杀戮也确实让人寒心。朱棣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所以离开南京,定都北平就是最好的选择。
二、守国门的效果不佳
就在朱棣死后不到30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堂堂大明英宗被俘,后来又在明武宗时期打了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战争,其后蒙古逐渐分裂,他们与大明之间相安无事了100多年。
可惜,同样来自北方女真人敲响了大明的丧钟,虽然理论上大明是被李自成所灭,但要不是满清的步步紧逼,也许大明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天子守国门”既没有守住外患,也没有抵住内忧。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听着确实豪迈,让人奋进,但其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考量,当然崇祯皇帝的最后选择没有丢了朱家的脸,是个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