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周武王为了拉拢姜子牙及其背后的势力,娶了姜子牙的女儿弋姜。他的长子姬嵩后来成为西周的第二位皇帝。因此,齐国不仅是一个拥有征伐权的强大诸侯国,而且与周王室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然而,西周第九位君主周夷王即位时,却活活煮了姜子牙的子孙。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哀公时,周国乱,周烹哀公,立其弟景为胡公。胡公迁至博古,都城,封为周易王。”
据司马迁记载,周夷王之所以杀齐哀公,是因为姬侯的“谗言”(诽谤、陷害)。
西周初期,为了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周夷王之前,西周王朝一直实行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有效避免了兄弟相残的王位争夺。然而,周夷王死后,西周发生了第一次王位争夺战。
《史记》:“夷王死,恭王(周恭王)弟立毕方,号萧王。萧王死,诸侯复立夷王、太子谢,封为萧王。”称义王。”
周夷王死后,本应由太子姬邪继位,但不知什么原因,其叔公姬必方篡位,史称“周孝王”(公元前910年至公元前896年在位)。 ) 在历史上。周孝王死后,姬邪继位,史称“周夷王”。需要注意的是“诸侯复辟”,即姬燮在诸侯的帮助下夺取了王位。
对于季丕方为何能够违背祖制夺取王位,《史记》中没有任何解释,但西晋时期出土的战国魏简《竹书纪年》却有解释。
《竹书纪年》记载:“夷王七年,西戎侵蒿,十三年,寨人侵齐,十五年,王子宗周迁怀里。夷王,盛世无序,胡氏不能分责,诸侯共享德行。”
可见当时西周国力日渐衰弱,周夷王无能。他还放弃了旧都镐京,迁都怀里。这对西周王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周夷王“居无纪律,时令发令”。诸侯们对他非常不满,而太子姬邪性格又比较软弱,所以诸侯们都支持贤惠的姬必方。
归根结底,姬必芳的继位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本质上是西周内忧外患的结果。当时,需要一个坚强的政治家来应对严峻的形势。
周孝王即位时,确实不负众望,大大提高了周朝的国力,消除了西戎的军事威胁。 《竹书纪年》记载:“元年辛卯春正月,周孝王即位,令申侯攻打西戎。五年,西戎前来献马。”所谓马祭,其实就是西戎求和。可惜的是,由于周孝王“错立为王”,有关周孝王的史料记载甚少。然而,从零星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位有才华、有谋略的皇帝,但他在位时间不长,未能复兴西周。
周孝王死后,继位的人并不是周孝王的嫡系子孙,而是他的侄孙姬勰。 《史记》说姬邪得到诸侯的拥护。问题是:诸侯为什么不拥护周孝王的后裔,而拥护姬邪呢?显然,不可能是纯粹的理想和大义,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那就是姬邪用利益笼络了很多诸侯。
需要注意的是,史书上的“拥戴诸侯”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有些诸侯应该是“代表”的。当时的真相应该是,有的诸侯支持周孝王后裔继位,有的诸侯支持姬邪继位,有的诸侯持中立态度。然而,支持姬燮继位的势力最终取得了胜利,姬燮继位。因此,周孝王与周夷王的皇位更替,必然会引起相当大的动乱,从而导致周王室内部的内讧,加剧与一些诸侯的隔阂。
姬燮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坏严格的周礼。 《纲鉴易志录》记载:“周夷王元年,天子始下殿会见诸侯,朝礼废止。”周夷王所见的诸侯,多半都是拥护他的人。为了奖励这些有功的官员,他甚至废除了“校长礼”。
但这件事也反映出了一个更严重的现实,那就是周夷王实力不够,权威不够,所以需要礼贤臣来拉拢一些诸侯。对于诸侯来说,周夷王废除“晋礼”也反映出周王室的衰弱。
《史记楚国》记载:“周夷王时,王室衰弱,诸侯未必上朝,互相攻伐。”当时,众多诸侯互相攻伐,周夷王再也无法命令和约束诸侯了。
也就是说,在周夷王统治时期,王室的实力正在严重衰退。他个人权威不足,甚至想废除诸侯的“礼礼”,导致不少诸侯心怀不轨。所以,此时周夷王的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在这种治理危机下,为了震慑诸侯,稳定周朝的统治,周夷王在继位第三年选择杀鸡吓猴,寻找一种能够脱颖而出的鸟。姬侯的谗言,给了周夷王可乘之机。齐国是东方大国,与周王室有关系。以厨杀齐王,无疑会威慑诸侯。
不过,打铁是需要自身实力的。周夷王煮齐哀公,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他在位期间不仅没能阻止王室实力的衰落,而且他破坏礼乐制度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诸侯的嚣张气焰。再后来,楚王熊渠又攻打周王室,效法周天子,立他的三个儿子为王。可以说,从周夷王开始,西周的统治就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慢慢地沦落为一个拥有皇帝头衔的太子,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强大的太子。
一百年后,西戎、申攻打周幽王,诸侯为何不派兵救援? 《史记》说,周幽王对诸侯玩了一个灯塔游戏,导致诸侯不再相信周幽王的求救信号。然而事实上,诸侯并没有派兵救援国王。根本原因是周王室的实力明显下降,诸侯不再重视周王室。里面。
总之,史书把西周灭亡的责任归咎于周幽王,这是不客观的。周幽王固然有他的责任,但是在西周灭亡前的百年时间里,周王室的实力一直在衰落,而周夷王等人的所作所为更是加剧了衰落。这些都是西周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