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末期,中国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他在13岁考上清华学堂,18岁前往美国知名大学留学,23岁在世界物理学界打出一片天地。
从他手上先后培养出了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杨振宁等著名物理学家。在他去世后,中国海内外108位科学家们集体建议把他的铜像放在清华园内,他就是叶企孙。
叶企孙
叶企孙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一代宗师,现在中国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曾是他的学生。
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一代宗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建设事业的人,晚年却流离失所,吃不饱饭。这究竟是为何?
勤奋好学
叶企孙1898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清朝的五品官员,父亲是当时上海有名的教育家叶景云。
叶景云曾被清政府委任到日本考察教育,学习新思想。回国后,他创立了上海敬业学院,向学生们传递新思想,发展新式教育。
在父亲的影响下,叶企孙从小就饱读诗书,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教育。
1907年,叶企孙进入父亲创办的上海敬业学校读书。4年后,在父亲的鼓励下,他报考了清华学堂,成为了那里的第一批学生。
刚刚13岁的叶企孙和其他学生相比之下显得格格不入,他虽然年纪小,但在知识存储方面可一点不比其他学生少。
遗憾的是,在他入学仅仅几个月后,就爆发了辛亥革命。年纪小又无依无靠的叶企孙不得不回到上海避难。
就算是在动乱的社会环境下,叶企孙也没有放弃学习。回到上海后,叶企孙去了上海兵工中学继续读书。
1913年,清华学堂重新开始在上海招生,得知消息的叶企孙丝毫没有犹豫,再次报考了清华学堂。
然而,在体检时,叶企孙却因为心律不齐而没有获得报名资格。
一心求学的叶企孙怎么会甘心自己不能上清华学堂。他发现体检时填写的表格上面并没有贴照片,所以他就换了一个名字,把原来的名字叶鸿眷改为了叶企孙。
然后,他找到一个身体健康的学生,拿着他的表格前去体检。就这样,叶企孙偷梁换柱地参加了清华学堂的笔试考试,顺利进入了清华。
叶企孙一辈子都是勤学安分之人,只有这一次运用了投机取巧的方式,以至于他到了晚年都还在为这件事懊悔。
进入清华之后,叶企孙便更加地努力学习,他给自己设立的座右铭就是:惜光阴,惜勤奋,节嗜欲,甚交友,戒烟酒。
当时的清华大学学制共有八年,分为中等科和高等科,叶企孙考上的,就是清华大学的高等科。
在清华上学期间,他看着落后的中国,心里始终有着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明白,中国想要强大,必须要发展实业,发展实业的基础就是发展科学。
当时的清华大学还没有物理系,他在课外时间,就开始阅读大量有关科学方面的知识。
为了鼓励大家学习科学的热情,他还在学校里创办了清华学生科学社,让众多清华学子纷纷加入这个社团。
他做人做事喜欢定规矩,开办社团也不例外。在社团规章里,他列下了如下这些规则: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商,切实求学,切实做事。
他开办的这一学堂,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清华学子探索科学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1918年,叶企孙获得了公费前往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的机会。他非常高兴,决心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理论知识,然后回到祖国,报效国家。
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期间,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当时的美国学校,对于中方面孔十分的排斥。许多老师和同学对叶企孙的态度都十分的冷漠。
幸运的是,在芝加哥教学的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看中了叶企孙的潜能,将他收入自己的麾下。
P.W.布里奇曼是当时十分有才华的物理研究者,后来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叶企孙在两年时间内就读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取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并在1920年9月成功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继续学习。
1921年,叶企孙和他的两个导师W.duane和H.hpalmer合作,完成了“用X射线方法重新测定普朗克常数”实验。
这个实验在当时震惊了整个西方物理界,年仅23岁的他在西方物理界一战成名。实验结果被当时的物理学家们沿用了16年之久。
1923年,叶企孙顺利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哈佛大学也出高价聘请他留校任教,但叶企孙却坚定地拒绝了邀请。
回国教学
叶企孙曾经说过:“我外出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更多先进的思想和知识,并把它们带回中国。”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德国等,参观了一些高等学府的物理实验室,听了许多大师的物理课堂,同时汲取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1924年回到中国之后,他先是被南京大学聘为物理系副教授。1925年,叶企孙回到了母校清华大学教书,并在第二年创立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当时的国内物理学还是一片空白,叶企孙一个人撑起了整个理学院。
他在大学一年级讲基础物理,二年级讲电磁学,三年级讲光学,一个人奔走在建设中国科学学习的路上。
1926年,叶企孙看上了东南大学的两位物理学教授吴有训和萨本栋。想要聘请他们来到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传授物理学知识。
两位教授刚开始并没有接受叶企孙的邀请,但叶企孙求贤若渴的态度,一次次的邀请,终于打动了他们。
后来,叶企孙还力排众议,任用了当时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事实证明,叶企孙的眼光非常独到,华罗庚在后来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华罗庚
在西方学习的这些年里,叶企孙不仅学到了扎实的物理基础,更学到了先进的思想观念。
在清华任教期间,为了抵制封建专权力量,反对官僚主义控制学校,叶企孙和一众在外留过学的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和学院里的封建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为了不让官僚统管学校,叶企孙还联合其他教师一起,成立了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
校务委员会成员包括校长,各学院的院长,教务组长等组成,目的就是为了制约学校内一人专制的现象。
1929年,叶企孙担任理学院的院长,同时被评为决定学校大政的7位评议员之一。
叶企孙在清华大学任教的这段时间,先后培养了多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其中包括“两弹元勋”邓稼先,“导弹之父”钱学森,“原子弹之父”钱三强,还有现在中国顶尖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
叶企孙一生都没有娶妻生子,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
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二十多年里,他带出了300多名优秀毕业生,有30多位成为了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的一代宗师。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无数能人志士加入到了这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当中。叶企孙和他的学生也不例外。
虽然叶企孙总是告诫他的学生:你们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振兴实业,实业兴邦,实业救国!
可是,总有一些热血青年,他们不甘于看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深陷于水深火热而袖手旁观;他们总是想上前线,向用实际行动,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
叶企孙的学生熊大缜就是这样的热血青年。
熊大缜
熊大缜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毕业后选择留校,并且成为了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助教。
1938年,在叶企孙的推荐下,熊大缜本来是有机会到德国一个不错的大学留学,继续深造物理研究。可他却放弃了这次机会,转身投入到了抗日战争。
叶企孙也不例外,在七七事变爆发后,虽然他时常劝导学生要好好学习,但他自己却不顾一切投入到了抗日战争。承担起运送图书,运送仪器等任务。
在抗日战争中,因为熊大缜有着扎实的物理基础,所以他就担任起了炸药、地雷等战斗装备的制作,以及组装无线电台等方面的任务。
1939年,熊大缜被怀疑是特务而遭到了秘密杀害。叶企孙知道后,心理遭到了巨大的创伤。
在叶企孙的眼里,学生就如同他的孩子一样,是他最亲近的人。他的学生牺牲在了战场,就如同自己的孩子牺牲在了战场。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自己的学生讨回公道。
晚年生活凄惨
1949年5月,在清华大学众多学子的一致推崇下,叶企孙当选了清华大学校常务委员会主席,代行校长的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叶企孙除了继续在清华任教,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四处奔走为熊大缜平反。
而他的这一举动,也造成了他晚年流落街头,只能靠学生施舍度日。
1967年,叶企孙被抓入狱,半年之后才被放出来。出狱后的叶企孙工作丢了,家也没了,还要被关押在北京大学,不能随意走动。
第二年,叶企孙为学生熊大缜四处喊冤事情被发现,因此又一次被关进了大牢。在这一年半里,他受尽了折磨,精神几近崩溃的边缘。最后,他不得已说出了:熊大缜被捕,是他罪有应得。
叶企孙在出狱后,他的身体出现了各种毛病。双腿不能直立行走,精神失常,出现幻听等。
没有妻子,没有孩子,现在也没有了工作。在那时人人都只求自保的日子里,没有人敢靠近这个老人,更没有人敢接济他。
在大街上,每每看到穿着像是学生模样的人,叶企孙都会走上前,问他们要个三五块钱,买点东西填饱肚子。叶企孙原来的学生,看到他后,也会悄悄地多塞点钱给他。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去世。
当他躺在病床上时,嘴里还一直嘟囔着“回清华,回清华……”
在叶企孙去世后,他教过的很多学生为他打抱不平。
1986年8月,叶企孙的问题被洗刷干净,两个月后,他的学生熊大缜也被平反。
1995年,叶企孙的铜像被放在了清华园内。
2018年,叶企孙诞辰120周年时,清华大学物理班改名为清华大学叶企孙物理班,简称为叶企孙班,以此来纪念叶企孙先生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