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如龙几乎就是我们国家与民族的象征,不仅凝结着我们祖先无数的智慧与心血,也是非常实用的建筑防御工事。不仅在古代抵御了长时段的游牧民族侵袭,在近代战争中同样作为一道防御力量,曾抵挡过日寇的铁蹄。而其中有一次,长城就差一点儿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一)榆关事变
1937年,日本以东北为跳板,向中国发起全面进攻,但是巍峨的长城却成为了日军进攻中国的阻碍。虽然日军步兵可以轻松的越过长城,但是大量的重型武器以及战备物质却被阻挡在长城之外。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万里长城东端,北倚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日本积极谋取这个战略门户,企图切断关内与关外的联系,并以此作为入侵关内的跳板,为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造成有利态势。
1933年1月1日,日军守备队阴谋策划制造了手榴弹爆炸事件,并借机向南关和车站进攻,遭到中国守军步兵第九旅何柱国部的还击。山海关守将何国柱,率领将士们日夜奋战,多次发电报求助,希望南京政府可以派出部队支援,但始终石沉大海,无人回应。随后,日军增援部队加入战斗,中国守军近2000人与日本海陆空相配合的强敌激战3日,最终何国柱部全部以身殉国,山海关长城还是被日军所占领。
(二)溥仪书信
虽然日军占领了山海关,但为了后续部队的快速推进,日本立刻准备用飞机炸毁长城,好尽快输送重型武器以及战备物质到南方战场。日军想要炸毁长城的计划势在必行,眼看经历的2000多年风雨的长城即将毁于一旦,在当时出任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站了出来,连夜写了一封信寄到关东军司令部。
当时他虽然是个傀儡,但是为了保住长城他还是给日本高官写了一封信。信上只有八个字“
长城若毁,共荣必败
”。
意思很简单,因为长城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非常的重要,是中国人的根基,而如果日军真的摧毁了长城,那么势必更加的激起中国人的反日情绪。溥仪信中的威胁意味很浓,再加上当时日本并没有做好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喜峰口战役中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此信最终由陆军部呈交当时日本天皇裕仁,裕仁天皇看到这封信之后,气急败坏,但最后亦认同溥仪说话,最终采取分化和武力两步走的方法,长城也因此得以保存,就这样溥仪用一封信挽救了长城被炸毁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