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刘伯承元帅》)
刘邓大军在进至淮河北岸后,邓小平提出,由他指挥阻击尾追之敌,刘伯承、李达等人先行过河,指挥进入大别山的部队。于是李达当晚就亲率十八旅赶到了淮河渡口。
根据事先的调查,本来淮河可以徒涉,但部队到达时,上游却突然涨水,没法涉水过去了。渡口上的船只则多被敌军破坏,只剩下十来只小木船。
这时后面的追敌仍咬得很紧,其中整六十五师的先头部队已到达彭店,与六纵的后卫部队交火,且交火地点离淮河渡口仅仅只有30里。敌情紧急,刘邓部队必须在今明两天全部渡完,李达以此为前提,要求十八旅在当晚12点以前渡过淮河。
水深船少,部队拥挤在渡口,秩序很乱。六纵敌工部长兼民运部长卢耀武协助肖永银监督渡河,几个人费劲整顿了一番,情况有所好转,但发现还是完成不了李达所交代的抢渡任务。
卢耀武只好跑去找李达具实汇报。李达听完,紧闭着嘴唇沉思了一会,最后同意把时间放宽到深夜2点。
这时渡河秩序已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可以说是一分钟都不浪费。肖永银等人算了一下,按此速度应该能够在深夜2点过完,尽管有些勉强。
就在大家都以为可能没问题的时候,问题来了——一阵大风刮来,每一船的来往时间都因此增加了一倍以上。
(电视剧《刘伯承元帅》,邓小平)
卢耀武再去向李达进行报告,李达无可奈何地把过河时限推到了拂晓以前,但这一目标仍然难以完成。
十八旅只占全部渡河部队的一部分,如果仅仅过他们一个旅就占去一个整夜还多的时间,甚至不止,其它部队该怎么办呢?
准备随同十八旅过河的刘伯承对此十分焦虑。他让旅政委李震留在渡口加紧指挥抢渡,将李达、肖永银、卢耀武等人召集到旅指挥所,商讨制定加速渡河的紧急措施。
旅指挥所设在淮河北岸的一间小屋子里。小屋子被挤得满满的,屋内的人都不说话,近40摄氏度的高温使人几乎窒息。
在沉思了很长时间后,刘伯承突然向卢耀武发问:“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
“河水很深,不能。”卢耀武肯定地回答。
“到处都一样深吗?到处都不能徒涉吗?”刘伯承又问道。
卢耀武引用附近老百姓的话说:“淮河急涨急落,从来没有人敢在水涨得正深的时候徒涉。”
“你们亲自侦察或试过没有?”
“先锋团和我们自己都侦察过,试过。”
刘伯承仍然有些怀疑:“你们有没有多找几个老乡问一问?”
商讨半天仍无更好的办法,刘伯承决定先坐船到北岸进行指挥。此时月亮已经落了下去,天将黎明。
(电视剧《刘伯承元帅》,刘伯承决定亲自坐船前来北岸)
登船前,他特地让人找来了一根长过身高的竹竿,卢耀武最初认为他是拿来做手杖用的,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要找这么长的竹竿,因为看着明显不合适。
船驶出去后,卢耀武看见刘伯承的黑影在船边一上一下地活动着,这让他感到奇怪,不明白首长到底在干什么。
突然,听到刘伯承大声喊道:“能架桥呀!我试了好多地方,河水都不大深啊!”
众人恍然大悟,这才知道刘伯承是在船边亲自用竹竿探测水的流速和深浅,而他这个发现可以说挽救了整个大军的命运。
1989年11月,邓小平在回忆二野战史时指出:“过淮河,老天爷帮了一个大忙,能够徒涉。过去没有人知道淮河是能够徒涉的,那一次刚涨起来的河水又落下去了,伯承亲自去踩踏,恰好就在那个时候能徒涉(其实这是后来发现的,刘伯承是发现可以架桥),这就是非常顺利了。不然,我们过淮河还是能过,但会有伤亡,以后会更困难一些,当时形势相当严峻,相当险恶,但是整个地看应该说是很顺利地实现了战略反攻的任务,跃进到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