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我军将领中少有的一个常胜不败的将领,而且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员大将,文武兼备有胆有识,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陈毅对他的评价就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粟裕的一生打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各种战役,今天我们就从一场场经典的战役来分析粟裕为什么称之为:“一代战神”。
而真正令粟裕成名的则是十分著名的“七战七捷”,在这场战役中,粟裕以三万人对国军十二万,在劣势的武器装备下,竟然取得七战七捷,那么粟裕究竟是运用了怎样的战术从而化险为夷,连续取七次胜利,创造奇迹呢?
1946年7月,只是苏中解放区最危机的时刻,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指挥五个整编师大约12万人汹涌而来,苏中解放区位于长江以北边、黄海以西是华东解放区的前哨阵地和粮食基地,与国民党大本营南京只有一江之隔,战略物质十分重要,因此,南京方面蒋介石下命令要求李默庵必须拿下此地。
但是由于粟裕久居苏中,熟悉地形,李默庵没有轻敌,对他还是颇为重视,但此时粟裕手上也只有19个团一共大约3.3万人,而国军则大约有12万人之众,足以形成碾压之势,对此李默庵相当乐观。
我军三万对战国军十二万,这很明显就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恶战,同时也注定了是载入史册的经典对决。
7月9日,李默庵制定了作战计划,把进攻苏中时间确定为7月13日。但是就在第二天就被粟裕的技术侦察小组破译,这支侦察小组名为“四中队”,掌握了当时条件下的无线电高科技手段,能侦察和破译敌方的各种重要密令,是粟裕的“千里眼、顺风耳”
由于计划泄密,李默庵只好另择时机,但粟裕则是一反常态,见李默庵不动,他竟然选择了主动出击,进攻位于苏中西部的宣家堡和泰兴,那两地驻扎着83师的两个团。
而83师则是当时李指挥的5个师之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全师配备有美式装备,而且还作为远征军参加过赴缅作战,是蒋介石的中央嫡系部队,由于其装备与战力的强悍因此该部也是十分的骄横。
尤其是83师师长李天霞,更是直言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和粟裕进行对战,然而他不知道自己很快就会被狠狠打脸。
为了尽快解决这股战斗力相当强悍的国军,粟裕动用了华中野战军的主力,第一师和第六师,这两个师分别下辖2个旅6个团,这也就在局部上对国军形成了6比1的兵力优势,可以部分抵消国军美械装备的火力优势。
7月13日,苏中第一战役打响
华中野战军第一师是进攻宣家堡、第六师进攻泰兴城,而且由于宣、泰地区是老根据地,所以在行军进攻时,当地群众帮助我军封锁了对外消息,这就使得守军毫无防备,在两个师的雷霆攻势下,仅用一夜时间就将第83师19旅的两个团以及该旅的山炮营,共计3000人全部歼灭,俘虏少将团长钟雄飞。
苏中首战告捷,粟裕歼灭了国军美械军,这让好多人都不敢相信,连当时的伟人都亲自打电话来讯问此事,由此可见影响之大。
粟裕的先发夺势,一举打掉了李手下最强的部队,极大地杀灭了国军的威风,也提供了我军日后攻打美械国军的经验,意义重大。
见自己兵马未动,却已受挫折,李默庵紧急调整部署,立刻派李天霞整83师进攻华野主力,同时命令王铁汉的整49师攻向如皋。
表面上83师是主打,但其实49师才是主力部队,如皋在宣泰的东面方向,所以只要华野还停留在宣泰地区,如果49师一旦占领了如皋,就等于华野方面的东边道路被彻底切断。
当粟裕通过情报了解到其部署之后,以变应变,一方面制造主力仍然在宣泰的假象,另一方面则将真正的主力部队全部调转方向,向如皋长途奔袭。
7月18日,苏中战役第二战如南战争打响,粟裕不满意按照惯例让部队休息,而是连续作战,急行军150里赶到了敌49师面前,49师师长王铁汉做梦也没想到,不久之前还在百里开外的共军,顷刻之间就到了他的面前,本来自己是断华野的后路,结果华野却把自己的后路给切断了,这一战粟裕宛如神兵天降,没有任何防备的49师溃败如潮,7月21日战斗结束。我军以伤亡5000人的代价歼敌1.5万人,取得大捷,如果说第一战粟裕靠勇猛取胜的话,那么第二战粟裕则是靠出其不意的战术取胜,这两战下来李才意识到,这粟裕没有他想象的如此简单。
在击败如皋的49师之后,好几路的国军都迅速赶来,粟裕于是立马撤出战斗,而李默庵占领如皋之后,在城里建立前沿指挥所,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如皋北边的海安。
海安扼守南来北往的粮道,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攻下海安就可以对泰州等地形成封锁,为了方便巩固其余的局部国民党占领区,攻下海安就成了李默庵的选择,李默庵屯集了六个旅的兵力,计划是分两路夹攻。然而粟裕为了争取多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放弃海安。
由于这是一件大事,因此各地同志都进行了专门的开会讨论,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计划。
7月30日,海安保卫战作为苏中战役第三战正式打响,虽然这个时候的海安已经被我军暂时放弃,但是粟裕仍然以海安为中心,在周围实行运动防御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同时另派分区部队侧后侵袭国军,在海安的华野7纵打出了傲人的成绩。
阻击战一共经历4天,7纵以伤亡200人的代价击毙敌军3000余人,创造了1比15的恐怖战损比。而且粟裕不仅安然撤退,还能让敌人付出惨痛代价,更重要的是让主力部队得到了充分休息,为后面的连胜打下基础。
在拿下海安后,李默庵发现粟裕的主力部队又不见了,这种消失让李默庵感到异常害怕,李默庵怎么也想不到,粟裕就在他身边。
粟裕把主力部队驻扎在了离海安东北10公里的地方,等待着歼灭敌军的良好机会。
8月6日,在距离海安不远地区的李堡,李默庵下令让这里的国军两个团换防,他们来得很匆忙,连电话线都还没有装好,而这一命令又被粟裕的侦察小组破译了,于是粟裕立刻决定闪击这两个团。
8月10日苏中战役第四战李堡闪击战打响。
粟裕指挥华野1师6个团在李堡将其包围,采用围点打援战术,最终以雷霆之势歼敌3000人俘敌5000,自身伤亡900人获得了苏中第四捷的胜利。而这一战损耗了李默庵的机动兵力,使得他对于在以李堡附近建立起封锁线的想法化为泡影。
然而李默庵开始对兵力部署进行重新调整提高并且加强了对海安、泰州以南占领区的封锁。此时粟裕很快又捕捉到新的机遇,李默庵的封锁圈正面的兵力很强,弱点在其侧翼即南通和如皋。那里的兵力相对单薄,而且在南通至如皋的公路上,还有丁堰和林梓两座集镇。驻扎着交通警察总队,虽然这支部队是由上海税警改编而来,但是实际装备有不少的美械自动武器,号称是“袖珍王牌军”
8月21日粟裕发动苏中战役第五战,丁堰破袭战,动用第一师、第六师、第5旅三支主力部队进攻,在丁堰、林梓两地,国军受到攻击时,他们还自以为能靠汹涌的火力以及坚固的工势来抵抗,但结果很快就被粟裕的三支主力部队全歼。丁堰破袭战,我军歼敌1500余人,俘敌200余人,还意外缴获了大量的美械装备,同时丁堰、林梓破袭战打断了南通至如皋的交通线,使得如皋处于三面被我军包围之势。
这令李默庵相当被动,当然这场战役对粟裕来说,还不是苏中战役的高潮,接下来他还有惊天妙手。
8月23日,在多次作战损失惨重之后,李默庵决定让北边黄百韬的25师也加入战场,命令其进攻邵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中战役第六战绍波战役正式打响。
李想要救如皋,粟裕则要救邵伯,李只好用围魏救赵,而粟裕明白,邵伯不但兵力少,而且距离远还不好救,因此他采取的对策是“攻魏救赵”。
8月23日夜,粟裕率领华野主力向黄桥发动进攻,打黄桥目的是为了打黄桥后面的泰州,而只要一攻破泰州,黄百韬前后受敌,只能回兵援救。而粟裕则能随便打击援军,这便是“攻魏救赵”的三步:攻黄桥、救邵伯、兼打援,一举三得。
就在粟裕部队打算穿过如皋到达黄桥的公路时,粟的情报机构又传来好消息李默庵正让99旅的两个团沿着公路前往如皋,而且同时他特地让如皋方面的3个团从公路南下接应,确保万无一失。
这一下子简直是装了一个大满怀!粟裕大喜,因此在邵伯战役进行的同时,同时发动如黄阻击战,而这也真是苏中阻击战的第七战。
8月25日在刚刚进入黄桥东北分界的国军第99旅,就被埋伏已久的华野第6师团团包围,而从如皋派出的3个团也被华野各部包围,形成了前后两个包围圈,虽然我军得以包围但是99旅打得很是顽强,这样下去情况不妙,因为一旦被粘在如黄公路上,各路援军就会立马纷涌而至,对华野部队实行包围,这是粟裕又使出一招惊天妙手:“转用兵力”。
他从前面的9个师抽出三个团到后面的包围圈,这下后面的包围圈就有了10个团,兵力比是5比1,我军实力大涨,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打掉99旅,而且将后面的99旅被吃掉之后,粟裕又把那10个团迅速安排到前面,又吃掉了前面敢来接应的3个团、还顺便收拾掉了国军赶来支援的1个团。
得知99旅被歼灭,黄百韬军心震动,而李默庵见侧背受到威胁,下令黄百韬收兵撤回扬州。
至此苏中战役全面结束,因为第六战共和第七战是同时发生的,而且仅在如黄战役中,粟裕就消灭了国军的两个半旅,两场战役相辅相成,均取得大捷。
粟裕对上级陈毅提出反对意见
在宣泰、如南两次大胜仗之后,国军虽然失败,可他们在人数上依然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在东面进攻淮安,西面又突破了淮南,北面又继续向淮北进犯,导致华中局势十分紧张。
于是粟裕认为如果想要阻止敌人的进攻,就必须在主攻方向上投入更多的兵力。因此在7月25日,粟裕给华中军区、陈毅和中央军委打报告:
“我军经过休整之后仍可再战,但敌正面有10师(旅)之众,而我军只能在短时间之内召集3万5千人,恐怕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打开更大的战局。现观我淮南部队形势,很难保住天长、盱眙等地,如果真如此,淮南地区仅留少数部队坚持即可,是否考虑在淮北战役尚未开打时,将五旅调往苏中参战,比留在淮南更有用,如何?。”
此时,陈毅部已从鲁南到达淮北地区,接到粟裕的电报之后,陈毅27日回复粟裕称:“淮南五旅不宜东调,仍留淮南。”
粟裕在收到陈毅拒绝的电报之后,认为很有必要向中央军委、华中军区提出自己的意见,于他是粟裕给中央写了封电报,再次提出将淮南五旅的兵力东调,对于粟裕的建议,毛主席有些犹豫,8月4日致电陈毅、宋时论:“粟裕能否在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再为报告。”
粟裕得知之后心急如焚,于是8月5日,再次向中央军委发出了第三封电报。
在这封电报之中,
粟裕指出了在苏中打歼灭战的3个有利条件
:其一,苏中敌军已经遭到几次打击,已经成为了“弱军”;其二:由于淮南解放区已经被敌人所占领,我军可机动的余地不多,行军也不安全;其三,淮南地区正值雨季,部队转移和弹药运输相比苏中要困难许多。
中央军委考虑到五旅加入苏中作战更有利于苏中战局的打开,立刻电令陈毅:
“尽可能满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这说明中央军委最终同意了粟裕的建议。8月8日,陈毅回电:
“同意以一、六师,7纵已经淮南五旅集中于东(台)海(安)一线寻机歼敌。”
这一兵力部署为粟裕随后继续在苏中地区扩大战果打下了坚实的兵力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