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版《三国演义》就是大家手头上看到的这版,也称毛版的《三国演义》。演义以刘氏政权为正统,以曹魏、东吴政权为反派,表达的是一种“尊刘贬曹”的狭隘的民族思想。这样一部带有强烈个人主观色彩的小说能够盛行起来,在小编看来,是弊大于利,过大于功,因为他制造了太多的烟雾弹,蒙蔽了读者的心灵,让我们对历史真相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如何拨乱反正,还原历史真相,不让叱咤风云的人物受到当今社会的曲解和贬低,才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历史研究工作者最应该重视的课题,小编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自然也是责无旁贷的了。
毛版的《三国演义》有其合理的一面,比如将杂乱无章的段落与段落之衔接起来,看起来更加整洁自然。将不必要的,或者不通顺的句子,删除或者修改,有助于前后文意思的连贯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小编以为这些都是毛宗岗父子的功劳。但是毛宗岗在修改罗版《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了突出自己喜欢的蜀汉武将,将曹魏武将的外貌描写,性格描写,统统取消,甚至连带武斗方面的表现也暗作手脚,改地面目全非,张冠李戴,不择一切手段来抬高蜀汉武将,贬低曹魏武将,这就未免有失公允了吧?
嘉靖版的《三国演义》更能代表作者罗贯中的思想。罗贯中虽然也不喜欢曹操,但还不至于像毛宗岗父子如此倒行逆施吧?莫非毛宗岗父子的祖上都是被曹操所杀的吗?
抱着这些疑问,小编翻开嘉靖版《三国演义》,找到了太多毛宗岗、毛纶父子恶意贬低曹魏武将的证据,其中张辽被贬低地最惨,在通行版的《三国演义》里,被塑造成了一个二流水平的武将,大家只凭一个“与张郃斗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就得出两人武力差不多的结论是不妥当的,也是对张辽不公平的。
张辽在演义里的武艺是极被低估的,嘉靖版的虽然也有低估,但没有毛版的严重。这就让我们很纳闷,一个历史上立下赫赫战功,以步卒八百,破吴军十万的大名鼎鼎的张文远,居然只有一个二流武将的水平,与徐晃联手,还不能打赢文丑?这成何体统呢?
历史上的张辽,身为“五子良将”之首,武力表现是非常可圈可点的。天柱山一战,张辽兵遇险境,大声喊出“狭路相逢,一对一,勇者得过”的口号,感染激励了身边的士卒,杀出重围,逆转取胜,逍遥津一战,张辽大呼自名,直冲孙权麾下,杀得吴军再三夺气,闻张辽大名,连小儿都不敢夜啼。这些都不是靠演义吹出来的,而是实打实的战绩,可以在《魏略》、《九州华阳志》、《资治通鉴》、《三国志》中找到注释。
相比之下,关羽的温酒斩华雄,五关斩六将,全是杜撰出来的,经不起一点推敲,赵云的所谓“七进七出”,所杀全是作者胡编瞎造出来的虾兵蟹将。历史上确实有关张“万人敌”的记载,“万人敌”无非就是万夫不当之勇的缩写,在演义里能被称为“万人敌”的大把抓,就连裴元绍、刑道荣这种不入流的货色,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啊,可见这种称谓都是被人用烂了的老套玩意,不能拿出来证明武力之高,否则就是贻笑大方了。
张辽的武力绝对不在关羽、张飞之下,这是有关羽原话作为支撑的,刘备随曹操攻打吕布之时,他的万余精兵,被张辽困阻城中,不能得脱,关羽眼见张辽之勇,才对张飞说出“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的话”。关羽说此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感而发。
嘉靖版的演义里,张辽助战臧霸,与夏侯惇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官渡之战,张辽与张郃斗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合肥之战,与太史慈斗七八十合不分胜负。可以说无一败绩。
有人说,与张辽交锋的都不是顶级武将,不能证明张辽武力高于关张,其实都是错误的看法,中了毛版的演义之毒,很深很深。历史上的张辽,与张郃俱为军锋,常先登陷城,武力表现绝不亚于关张。
嘉靖版的张郃与赵云武力相差甚微,两人交手数次,赵云无一胜绩,还曾主动撤走,原因是“料不能取胜。”这是赵云的真心话。徐州会战结束后,刘备兵败仓皇东撤,张辽领兵追至,与赵云力战,结果是不分胜负。毛版的改成了“许褚追至,与赵云力战”。其实是高看了赵云的武力,一个张辽就可以抵住赵云,还需要许褚吗?
综上所述,张辽的武力上限就是赵云,武力下限是张郃,只不过在毛版的演义里被严重低估了而已。小编以为,像蜀汉的关、张、赵云之流,尤其是赵云,基本全是靠演义吹捧出来的人物都不能被高估,而像以张辽为首的五子良将这些有正史记载,而在演义里却被严重低估的武将,才更应该被大家所认同和接受,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