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飞将军李广,西汉文、景、武帝时期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一生之中,游走于战争的生死边缘,大大小小经历70多场战役,为西汉的边防安危立下汗马功劳。如此一位勇武过人的名将,到死也没有获得封侯,实在令后人唏嘘不已。
唐朝王昌龄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为唐朝的王勃更是发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无限感慨。这位集天分与悲剧一身的千古名将,为何一直不得封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李广难封”的原因所在。
年龄踩不到皇帝用人喜好的“点”李广可以说是“悲剧人物”的代表,造成李广难以封侯的首个悲剧因素来自“年龄”的问题。
史籍记载,李广曾经与友人一起喝酒谈心。酒至半酣,回忆自己的生平经历。李广感慨道自己一生太过于点背,一直不能得到三位皇帝的喜好。
汉文帝生性仁厚,不喜欢杀戮,崇尚以“仁孝”治国。对待内外事宜,一般采取宽厚的怀柔文治政策。李广出身武将,自然不太受汉文帝的喜欢。
汉景帝时期的西汉王朝,武将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因为爆发“七国之乱”,武将的重要性得以体现。李广年纪轻轻,便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崭露头角,原本凭此混个侯爷。结果汉景帝用人喜老不喜新,满朝文武都以老持稳重的大臣为主。因此,导致李广没有受到汉景帝的重用。后来,李广自告奋勇去边塞,希望可以与匈奴对抗以此来实现自己封侯的愿望。然而,汉武帝的用人标准跟先帝完全不同。汉武帝喜欢年轻有干劲的新人,已是中老年的李广,再一次没有踩准皇帝的喜好标准。
私受梁王封赏,埋下仕途隐患常言道,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一定要慎重扣好。要不然非常容易带来“一步错,步步错”的后果。
回顾李广的前半生,真的是用实际行动来应验此话。李广之所以,一直不受西汉朝廷待见,还得从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说起。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七个主力国发动“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带领部队一路奔向长安,中间要经过梁王刘武的封地,梁地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塞。梁王刘武又是汉景帝的同母兄弟,自然是倾国中之力与叛军厮杀。
眼看支撑不住,朝廷便派李广前去增援。李广与梁王刘武合并一处将叛军击溃。由此,梁王刘武非常喜欢年轻的李广,二人年纪相仿,李广又是不可多得的名将。等到“七国之乱”被平定,梁王刘武便将梁国的将军印授予李广。李广当时年轻气盛,没有多想就接受梁王刘武的赏赐。可是,此事传到朝廷汉景帝和周亚夫耳朵里后,引起轩然大波。李广作为中央朝廷的官员,私自接受地方藩王的封赏完全不符合规制。使得李广平定“七国之乱”虽有功,而不得朝廷的封赏。
《汉书·李广苏建传》原文记载如下:
景帝即位,为骑郎将。吴、楚反时,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战昌邑下,显名。以梁王授广将军印,故还,赏不行。
带兵打仗运气实在太差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西汉对匈奴发动漠北之战。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兵出击匈奴。此次作战,李广列入点将的行列。李广便多次上书要求出征,汉武帝一方面考虑到李广年仅七十,实在不适合塞北恶劣的条件下带兵打仗,另一方面李广多年的军旅生涯比较点背,总是会遇上一些突发状况。
可是,汉武帝扛不住李广接二连三的奏请,便同意他随军出征。临行前,汉武帝嘱咐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匈奴主力交战,让李广带领偏师。
结果与匈奴作战之前,李广要求自己打先锋,卫青没同意,只给他8000兵马由东路迂回包抄匈奴。
东路是崎岖小路,缺少水源。李广带领士卒十分艰难地行军。哪成想,半路上行军的向导丢失,李广偏师行军大漠失去方向,结果又遇上匈奴的主力,幸亏卫青回救及时才得以逃脱。由于此次作战失利,朝廷要求做出解释。卫青考虑到李广年事已高,便让人前去送些酒肉,喊李广来营帐商议。李广坚决不去,认为自己没有过错。
卫青听后勃然大怒,直接派人前去给李广做笔录。李广见到使者前来,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便告诉使者,此次行军失利完全是自己的责任,与自己的士卒没有任何关系,进而拔剑自刎。《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临死之前,如此一番话: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结语:诚如司马迁所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的一生充满传奇和悲剧,行军打仗总是能够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与部将同饥餐、共饮渴。如此一位不可多得的将领,却始终未能实现封侯的愿望。只可惜李广生平“天时地利人和”仅得其一,帝王用人喜好使他不能融入朝廷,年轻气盛的失误令朝中文武大臣心生芥蒂,行军打仗总是点背让他战功留有污点,实在可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