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迅速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我能躺得住吗?
”这是任弼时在病床上说的话,那时他已接近生命的尽头,个人生死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的心中只有祖国。
朱德、任弼时在延安
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生命最后的几个小时,他还在考虑解决朝鲜问题
,他的床头堆满了各种文件与地图。
离开的那一年,他只有46岁,秋风在一瞬间涌动起无边的悲哀,毛主席用他指点江山的笔,在任弼时的墓碑上写下了“
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1904年,任弼时出生的湖南汨罗,他的父亲是一个学校的老师,
父亲为他取名任培国,希望他可以为国作出贡献
,年少的他,心中似乎也有这样的责任担当,从小就读书颇为用功刻苦。
1904年,似乎是一个专门属于伟人的时代,
林徽因,巴金,邓小平等都出生于那一年
。比起这些人,任弼时在大众心中的知名度显然要低得多。
但是任弼时绝对不是一个无名小卒,他在我党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任弼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1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
。只是为人谦逊低调,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罢了。
作为毛泽东的老乡,任弼时很早就考入了湖南师范学院,就是在这里他认识了一心坚持革命的毛泽东。国家危难之时,那个少年的心中不是一腔热血
?为了挽救危急存亡的祖国,每个人都愿意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受毛泽东同志的影响,任弼时很早就有了参加革命的决心,更何况他还经历了1919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1920年年仅16岁的任弼时就参加了上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而不断的奔忙。
1921年,他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是我党历史上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批人,家境贫困的他都异国他乡学习是比较面临更多的考验,没有充足的生活费,只能勤工俭学,
每天靠着一点点黑面包过日子,生活十分的艰苦,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
1922年冬天,任弼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异国他乡,他却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党员,少年的胸中激荡着一腔热血,他急切地渴望回到祖国,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添砖加瓦,但他深知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才是基础。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
任弼时孜孜不倦的吸取着这里的重要理论知识成果,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不久之后他就回到了中国,回国之后任弼时提出了“
必须按中国实际情形去解释我们的理论
”这一观点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极大的重视,但却被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任弼时回到祖国之后就投身于革命事业,成为了我党的中流砥柱,加入了领导集团内部为我党的建设出谋划策,虽青春年少,但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
1924年,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结束学业之后,任弼时回到了国内,回国之后他到上海共青团工作。
回国后任弼时代理中央书记,当时的任弼时只有20多岁青春年少,意气风发,风华正茂之年,自有挥斥方遒的气度和勇气,因此也受到了当时的党中央领导陈独秀的赏识。
年轻人大多数都是
锋芒毕露的
,很多时候其实并不大招人喜欢的,他当时经常给党中央领导人陈独秀提意见,陈独秀大多数时候都会虚心采纳。
但是有一次由于国共关系问题直接气的陈独秀当面撕碎了他写的意见书,这并没有吓退任弼时,有什么问题他一点都不会马虎。
为了革命,他一直会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从来不会退缩。
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历史证明任弼时的观点是正确的,“
八七会议”上任弼时被选入了政治局
,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最为年轻的政治局委员。
革命事业危机四伏,不会因为他年轻,敌人就会放过他,身为革命党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危机自然是有的,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多少革命先烈,就算是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1928年10月,任弼时在安徽巡视时,不幸被捕。在安庆饮马塘监狱关了半年多的时间,
期间受尽了各种折磨。革命党人落到反动派的手中,大多数会落得个遍体鳞伤,还有很多都被折磨致死。
1928年10月16日,敌人提审任弼时,他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坦然的回答道
:“我是湖南人,叫胡少甫,到南陵是做生意的。
”他知道只要敌人拿不到充足的证据,一时之间还不能把他怎么着。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革命气节,“
你们踩死我,我也没有什么可供的
。”敌人在他身上几乎用尽了酷刑,什么灌辣椒水,坐老虎凳,但是没有从他的口中提取到任何口供。
在艰难困苦之中与敌人斗智斗勇,进行巧妙周旋,
配合党对他的营救
,终于在1929年3月份脱险。脱险之后立马回到党组织汇报工作,一直心系着党,心系着国家的危难。
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为年轻的政治局委员,也是革命的中坚力量,革命就意味着流血牺牲,时时都要面临狡猾的敌人,在与敌人的斗智斗勇之中,
任弼时时时表现出了大意凛然与机智勇敢的革命者精神。
当然面对革命他有一腔滚烫的热血,在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依然有着战士的柔情,
爱情在那个满目疮痍的年代的年代激荡出独属于战争时代的浪漫,写下一曲都属于革命者的浪漫恋曲。
任弼时和陈琮英青梅竹马,他们从小一起长的,手牵手走过故乡斑驳的小巷,或许在那些渐渐长大的时光年,他们早已习惯了彼此的陪伴。爱情不过是在不知不觉之中产生,
只是从总角之年走向了白发苍苍的岁月,实在是十分的难得。
陈琮英小时住在任弼时的家中,两人一起长大
,12岁那年陈琮英到长沙一家织袜厂当童工
,年少的时光在指尖缠绕而过,贫困的家庭不担不起两个人的学习,更何况陈琮英还是一个女孩,懂事的女孩过早体会到了世事的艰险与祖国的复杂,或许革命的激情也在一日又一日的燃烧。
1915年夏天,任弼时在长沙求学,当时的陈琮英还是一个孩子,但已经是一个熟练的女工了,不过作为童工她的收入始终的微薄,
但她还是不忍心任弼时辛苦
,希望他好好求学,于是时常接济任弼时的生活。
1920年,任弼时打算去上海学习,顺便准备去苏联留学的事情,那时候陈琮英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十七八的大姑娘了,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出落的亭亭玉立。
面对任弼时的离开,
她的心中是极为不舍的,但她知道她喜欢的少年心中有家国天下,
有浩然正气,于是含泪送任弼时离开了家乡。
任弼时自然知道陈琮英是喜欢他的,
可是自己身为革命党人朝不保夕,如何能为她许下一片美好的未来
,于是只能望着自己喜欢的姑娘,含泪的眼睛,默默的转身离开。
等到任弼时从苏联回来之后,迎接他的依然是曾经那个送他离开的姑娘,任弼时万万没有想到,陈琮英一直在等他回来。
感动与欣喜交织成一种别样的心血,他决定要娶她。
任弼时与陈琮英
1926年4月,任弼时与陈琮英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此陈琮英伴随在任命时的左右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义无反顾。那一年她24岁,没有读过书的,她并不明白革命是什么,也不懂,但是她明白丈夫坚持的就是对的,为此她义无反顾。
1931年,任弼时因为工作繁忙,必须要离开,留下陈琮英一个人在上海待产,
临走前他紧紧的握着陈琮英的手含着眼泪说道说道:“别害怕,要坚强!
”
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在那些艰难困苦的年代,陈琮英无怨无悔的陪在任弼时的身旁,丈夫在哪里,他就在哪里,从年少时的青梅竹马到最后的白头偕老,
他们用一生的时间书写了一段独属于浪漫的故事。
1931年任弼时进入了江西中央苏区,毛主席曾经说过,革命其实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当时的革命缺乏经验,
确实走了不少的弯路,任弼时作为最早的一批革命党人,也因为缺乏经验,曾经在政治上犯过“左”的错误
。
但他却是一个勇于改正自己错误的人,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之中,他深刻的认识到了自身思想的不足和局限性,
于是在工作之中大力纠正“左”的错误思想
,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内部的重要领导。
1933年,任弼时奉命前往湘赣边区,
在长征中是红六军团和后来的红二方面军的最高政治领导人,
领导红军取下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略胜利,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在党内的威严不断的提高。
1937年秋天,日本侵略者打破了中国的国门
,在中国境内肆无忌惮。任弼时率领八路军总部东进抗日前线,抵御日寇的侵略,在政治方面总负责。
第2年春天又作为中共代表赴莫斯科争取国际支持。为了革命为祖国的解放,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想尽了一切办法。
只要对国家有利,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
国家危亡之际,他始终在奔忙,连妻子生产都不能陪在身边,他的心中自然是愧疚的,可是为了国家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他知道妻子会理解他的,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陈琮英一直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任弼时的工作。
陈琮英明白丈夫是胸有大志之人,肯定不能与她沉迷于风花雪月,家庭温暖的烛火,留不住那人胸中激荡的热血。陈琮英默默的跟随在左右亲自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默默的独自抚养着几个孩子。
1940年,任弼时回到了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的秘书长,大到前线的战略部署,
小到锅碗瓢盆吃饭睡觉他都要管,天天忙得不可开交,被称为“党内的老妈妈”
。
由于此前在敌人的监狱之中受尽了折磨,任弼时的身体一直不大好。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开七大,任弼时被任命为大会秘书长,会后,
他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并列为中央五大书记。
工作更加繁忙,他的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
他每天都要亲自安排住房,组织物资供应,还参与战略决策
。要知道任弼时比毛主席还要小11岁呢,但是三十几岁的年纪已经看上去像50多岁一样了。
因为艰苦的岁月,身体已经渐渐的垮掉了。再加上早年间的牢狱之灾,
他的身体几乎可以说是中共早期领导里面最差的一个。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
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看到他如此辛苦,心中自然也是不忍心的,多次劝他休息,但他总是说革命还没有成功,他怎么可以休息为理由委婉的拒绝了其他人的劝诫。
只要有一点力气,他就会扑倒在工作岗位上。
1948年春天,中共中央进入河北的西柏坡。任弼时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确实是支撑着身体协助周恩来的工作。直到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入北京之后,他终于已经倒下了,
中央急忙派人将他送到了苏联治疗。
其实在解放战争时期,任弼时的身体已经严重垮掉了,
斯大林派了米尔尼柯夫医生给任弼时进行检查诊断他患有动脉血管硬化、糖尿病和脑供血不足等多种病症。
当时任弼时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党中央决定要任弼时停止工作,立即休息。
可是战争还在不断的继续,任弼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战争还在持续发酵,稍有不慎,所有人的努力都会毁之一旦,任弼时不可能坐视不理,
于是他强撑着身体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亲自参加指挥了三大战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任弼时才得到了真正的修养,1949年11月底,在毛泽东的严肃要求之下,
任弼时赶赴苏联治疗,
临行前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前来探望任弼时。后来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又专程去医院看望任弼时。
然而当时的国内局势刚刚稳定,这个时候正需要人建设伟大的祖国。
1950年5月底,任弼时从苏联返回祖国,那时候他的病情刚刚稳定,正是需要卧床休息的时候,然而朝鲜战争爆发了。
于是任弼时主动给毛泽东写信要求恢复工作,他在信中这样说道:
“身体已经好些了……做点工作……如分管组织部和青委,我想我还是可以的,请加考虑……”
其实他的身体哪里是好些了,不过是硬撑着一副病体,想要忙碌罢了。毛主席知道任弼时的固执,在咨询了医生之后,批示:“
同意弼时,试做工作,每日不超过4个小时,主管组织部和青委。”
那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年仅46岁的他的生命已经到了灯枯油尽之时。就在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的第二天,也就1950年10月26日晚间,任弼时的病情突然恶化十月二十七日,
任弼时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安静的躺倒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年仅46岁。
噩耗传来的时候,毛主席十分的悲痛,第2天中央成立了以毛主席为首的治丧委员会。任弼时的长女任远志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说道:“
毛泽东满目凄容的扶柩送他西行,朱总司令沉痛的举起右手行军礼向他告别,周总理当着晚辈的面掩面失声。
”
任弼时安静的睡着,面容慈爱而又憔悴,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共产党,奉献给了祖国。一向理性的周恩来总理居然痛哭出声,谁都不愿意相信,任弼时是真的离开了。
回忆起周总理当时的场景,任弼时的孩子们说道:
“我真的不敢相信,一贯善于抑制自己的周伯伯会嚎啕大哭。”
1951年7月18日,任弼时的灵柩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汉白玉墓碑上镌刻着毛泽东题的字:“任弼时同志之墓”
。一个46岁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举国悲怆,然而他却再也不会睁开眼。
任弼时与家人在颐和园合影
贺龙曾经感慨的说过:“
任弼时是内向人物,他是向内发展的,即在自己身上多下工夫。
”任弼时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还觉得不够的人。
任弼时作为开国元勋,却没有参加开国大典。这也是他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原因之一
。
其实并非是他不愿意,他多想看看祖国解放之后的场景,都想看看这自由的平等的美好的新世界。然而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们那么做了,
那时候的他还在苏联的医院治病。
关于任弼时“骆驼”的外号,其实最早提起来的还是叶剑英元帅。叶剑英元帅看到任弼时时总会感叹:“
他是我们党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过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计较得失。”
他似乎一直在为祖国奉献奉献的忘了自我,奉献的忘了自己的身体,直到最后倒在病床上,心中装的依旧是国家的前途与未来。
对于叶剑英元帅的夸赞,任弼时始终表现得十分的淡定和低调,提起工作他总是面带微笑的说道:
“我们都是党员,肩负着革命的重任,能坚持走100步,就不该走99步。”
晚年的任弼时已经少了年少时的锋芒毕露,多了几分温雅与淡然,虽然身处高位,但他始终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经常说的话就是,
“你看这样怎么样,这样好吗?你的意见呢?”
一点都看不出是当年那个把陈独秀气到拍桌子似意见书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只是在面对自己坚持的信仰与工作的时候,他还是表现出年少时的执着与倔强。就算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就算所有人都劝他休息,但他还是固执的处理着他应该处理的工作。
任弼时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吗?他当然是知道的,生者他比医生更清楚自己身体问题的严重性。只是一切已经难以挽回,与其去哀叹生命的易逝,
不如加紧处理自己的工作,
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革命为党奉献的事业之中去。
骆驼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一种奉献一切的精神。
如今骆驼精神早已融入了红色精神之中,是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之一。
任弼时也永远的留在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榜上,永远的留在了中国的光荣榜上。在那个熠熠生辉的年代里,在那个苦难与辉煌并存的时代里,烙成了史书上一抹辉煌的印记。
他短短的46岁是一页不朽的华章,让世人看清楚一个革命党人的坚持与自强不息。
当然像任弼时一样忠贞不渝,为了革命奉献出一切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是新中国的基石,是中国成长与发展的基石,就是这样一批人,让新中国骄傲而又强大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