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青帮中有很多知名人物,比如杜月笙、黄金荣、顾竹轩等人。青帮中人很少有人能够善终,顾竹轩算是之一。顾竹轩虽然名字听起来比较文雅,但是他出生比较贫寒,无论衣着打扮都不像是青帮中人。顾竹轩十六岁的时候来到上海讨生活,凭借着一生蛮力,他拉起了黄包车。在上海,拉黄包车非常辛苦,赚的也都是血汗钱,顾竹轩本以为自己会拉一辈子黄包车,后来命运出现了转机。
顾竹轩非常本分,拉黄包车的钱都存起来,不像其他的车夫,有了钱就吃喝挥霍了。当时拉黄包车的大多都是在车行,自己没钱买车,就租用车行的车,每天拉完车给车行一定的租金。当时车行的老板是个法国人,后来这个老板准备回去了,车行也低价转卖了。老板看顾竹轩非常老实本分就以较低的价格把车行转手给了顾竹轩。顾竹轩有了车行之后,不需要自己拉车了,只要管理就行,平时收租金,日子突然间就上了一个台阶。
发迹之后的顾竹轩知道要想在上海滩立足就必须和当地的帮派搞好关系,而当地众多帮派中,顾竹轩选择了青帮。作为通字辈的老人,顾竹轩加入青帮的时间算是比较早的了,也算是青帮早期领导人之一。顾竹轩和杜月笙的关系很好,二人的交情比较深,但是杜月笙有个对手,也是开赌场的,一个劲地往自己的赌场拉人,顾竹轩看到之后,就帮杜月笙解决了这个难题。顾竹轩是开车行的,所以手底下的黄包车夫很多,他就和手下的黄包车夫说拉客不去杜月笙对手的赌场,只拉去杜月笙赌场的客人。
这样一来,客人都去了杜月笙的赌场,原本的赌场什么生意也没有,可见顾竹轩还是很有手段的。顾竹轩发迹之后也喜欢追求高雅的生活,最喜欢在闲暇的时候去戏园子听戏,最爱去的就是丹桂戏园。可是顾竹轩不太注重形象,一看就不像是青帮人士。有一天,顾竹轩去丹桂戏园去听戏,他爱吃大蒜,去之前就吃了一些大蒜,门卫把他拦住了,因为隔着老远就闻见蒜臭味,这样进去别的顾客根本不能听戏。门卫拦着顾竹轩,意思就是不让进,还说顾竹轩这穷酸样还听什么戏,就像癞蛤蟆一样,还想过高雅的生活。
顾竹轩被轰走之后,他不罢休,于是就叫很多青帮小弟去这家戏园子门口吃大蒜,一时间戏园子门口热闹了。老板知道得罪了人,只好出来道歉,当老板的得知得罪的是青帮的顾竹轩之后吓得半死。幸好顾竹轩是个讲道理的人,可是这口气不能不出,要是碰上青帮其他的人,老板就别想活命了。顾竹轩是怎么出这口气的呢?他自己开了个戏园子,既然说自己是癞蛤蟆,这个戏台子就起名叫做天蟾舞台,戏园子刚开业,顾竹轩请人在天蟾舞台上用民俗戏和高雅戏对唱,最后说民俗戏赢了。顾竹轩的这个举动看似有些可笑,到是出了心中一口气,总比杀人好。
因为是在上海的英租界,后来顾竹轩戏园子这块地被上海很有钱的富商哈同给看上了,英国人只给顾竹轩两百两银子就拆了他的戏台子。可能是哈同感觉顾竹轩是个软柿子,就串通英国人低价买下这块地,顾竹轩知道这块地怎么可能就值这么点钱,于是就找到杜月笙。杜月笙非常仗义,跟顾竹轩说要是打官司就奉陪到底。有了杜月笙的支持,顾竹轩就不怕了,后来跟英国人打了很长时间的官司,要钱是小,为的就是争一口气。这样官司很难打,毕竟被告是英国人,而且是在租界之内。
后来这场官司打了两年才最终结束,结果是当时的英方负责人需要赔偿顾竹轩十万块大洋,这次要是没有杜月笙的帮忙,也不能赢得这次官司。得知最后官司胜利了,上海很多人都对杜月笙刮目相看,没想到在英租界和英国人打官司还打赢了。
顾竹轩是一个爱国者,后来在抗战中捐献了很多物资,还让自己的孩子和侄子参军,就是为了战。顾竹轩虽然在外界看来是泥腿子出身,但是当国家有为难的时候,他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建国之后,顾竹轩并没有被清算,就因为他为抗战做了很大的贡献,也是青帮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善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