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由旗人居住,而外城是民人的居住地。其中内城中包含皇城,皇城又包含紫禁城。内城因为在外城的北面,所以又叫北城。内城与外城往来,只能通过三个门。三门分别为:朝正南,面向太阳居正中的大门——正阳门。此门在明朝称为丽正门,清代人习惯称为前门。此门因为是内城与外城相通的正门,所以外城的很多大臣上朝都走此门。内外城的的贸易流通也经此门,由于人员流量大,所以成为了店铺林立,贸易繁荣之地。当年同治帝被太监带着出来进入烟花柳巷,最初选的就是繁荣的正阳门处。由于同治帝怕此处人多混杂,自己身份暴露,最终不得不选择皇城北面人烟凋零的地安门处。由于此处的从业人员质量不达标,使这位年轻的同治皇帝,染上了不良之病,年仅十九岁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大清建国以来第一次出现皇帝驾崩无子嗣的尴尬境地。这也一度让慈禧撕心裂肺地痛。后来出现的大前门香烟似乎也与之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文东武西的规矩,正阳门的东边自然是崇文门,那西边一定是宣武门。古人讲究的阴阳之道,有文必有武,文武难分离。又因文东武西之规矩,文一定在东,武一定在西,这就形成文东武西的格局。一切建筑和一切礼仪都要按照这个进行。文华殿和武英殿,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大臣上朝更不用说,文臣走东,武臣走西,进入午门。当然不仅在皇家,在民间也是这种规矩。
其中,宣武门又称死门,因为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囚车从此门经常出入。当年戊戌六君子就是经过此门,被斩首于宣武门的菜市口。当然因为此门取“武”,与东边的崇文门对应,意寓“文治武安,江山永固”。当年的练兵校场也设在此处。
西有宣武门东一定有崇文门,崇文门元朝时被称为文明门,又叫哈达门,明正统年以前还叫文明门,后改为崇文门,清朝沿用此名,而民间称之为哈德门。一听哈德门自然会想到当年享誉全国的哈德门香烟。当年的报纸更是有“无人不抽哈德门,是人都抽哈德门”的霸气宣传语。
此门又因科举士子进京赶考必经此门,被称之为幸运之门。这才是崇文门之所以取“文”的真正之意义所在。同时又因明清在此处设立税务司,其他各门税收又皆归于此,所以又被称之为财富之门。
正中的正阳门与西首的宣武门、东首的崇文门又形成了有名的前门三大街。内城除了南边的三道门,还有六道门,分别为北面靠西的德胜门,此门为清代大军出征之门,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此门前往疆场,以此寓意“得胜”。而与之相对的是靠东的安定门,此门正好与德胜门相反,是大军浩浩荡荡班师回朝所经之门,寓意安国定邦。东面靠北的大门叫东直门,此门又被称为木门,因清代南方物资多经过运河运到北京,而通济渠的北端通州就在北京的东面,所以东直门就成了木材的集散地。
有东直门就一定有西直门,在内城的西面靠北就是西直门,西直门又被称为水门,因为明清两代的帝王均采用京西玉泉山上的水,而这些水就是从西直门运到宫廷的。所以才有“水门”之称。而在内城东面靠南,也就是东南面,此处的大门被称为朝阳门,具有朝向太阳之意,据说此门门洞之内刻有谷穗一束,是专门运送粮食的,因为从南方经运河运到的粮食经过此门。与朝阳门对应的西面是阜成门。明正统以前此门为平则门,据说门洞之内刻有梅花一枚,因梅通煤,是专门运煤炭的门。当然,确切地说,因为此门是通往京西的门户,所以明清以来城内所需煤炭必须由此门运入。
算算上面的内城之门,总共有九门。负责此九道门的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工作的老大被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也就是在影视剧中经常听到的九门提督,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官品为武官从一品(嘉庆后)。
内城之中驻守八旗士兵,清朝有八旗士兵二十万,驻守内城的被称京旗,分天下八旗之兵一半于京师,所有内城京旗共有十万之众。这种套路也是学的明朝,明朝共有士兵一百六十万,驻守北京的有八十万之多。京城中的八旗士兵是按中国传统的“五行”分布于内城之中。镶黄旗和正黄旗分布在内城的北面,为何把此二旗分布在北面。因为在传统五行中,北面属水,水来土掩,土克水,土主黄色,所以让镶黄旗和正黄旗驻守北面。东面驻守正白旗和镶白旗,同样因为五行中东面属木,金克木,金主白色,所以让正白旗和镶白旗驻守东面。南面驻守正蓝旗和镶蓝旗,南面属火,水克火,水为蓝色,所以驻守正蓝旗和镶蓝旗。西面驻守正红旗和镶红旗,西面属金,火克金,火主红,所以驻守正红旗和镶红旗。
十万京旗就是按五行分布于内城之中,也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至少在清朝历代皇帝眼中。当然,从内城向里还有皇城,皇城向里还有紫禁城、大内,现在的故宫。这里面又有很多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