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在统治者腐朽的政治制度下,西方列强国家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之后他们到中国如入无人之境,这是中国五千年里最黑暗的一段历史。有识之士认识到国家发展,不能依靠于原先封建社会的一套,新时代能让国家屹立在世界之巅的是科学技术,所以为了振兴中国,李鸿章、曾国藩等人认为要培养一批优秀的“种子”,让他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这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清政府先后四次派出一百多名学生赴美留学。
一、赴美留学
一十九世纪初,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大量学习西方技术迅速改变了原本的封建社会,成为与西方国家一样的资本主义社会,日本国力日益强盛。之后日本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解除了成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独立的国家。也就是说一十九世纪末,日本的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无二,那么为什么当时的清政府要舍近求远,没有派遣幼童赴日留学,而是赴美留学呢?
二、为何没有赴日留学
晚清时期,虽然日本经济发达,但是清朝政府却没有派遣学生去日本留学,这其中原因有几点,一是历史遗留问题,二是日本归根究底还是处于亚洲。
首先看第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唐朝时期,唐太宗贞观之治开启了大唐盛世,当时的唐朝是亚洲最强国家,周围的一些国家如高丽、琉球、日本等要么向大唐称臣,要么与大唐建立友好往来关系。这个时期的日本,为了强大国家经济,派遣谴唐使来到长安学习唐朝文化与技术,以儒治天下的唐朝,对于日本的请求没有拒绝,所以有了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日本谴唐使赴唐学习,前前后后十几次,日本把唐朝的礼仪、技术、人文学完之后,便再也没有任何与唐朝的交流。
所以在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朝儒生看来,日本的行为不是君子所为,不屑于与日本为伍。而且到了明朝,日本倭寇频繁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完全一改往日的姿态,反过来频繁骚扰中国。再加上日本原本是臣服与唐朝的,所以清政府统治者更无法放下脸面反过来去日本学习。
如果说甲午中日战争将日本侵犯中国的野心彻底暴露出来,那么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已经产生了对中国的侵略性。明治维新虽然迅速将日本的综合实力提升,但是日本封建统治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日本最高决策者依旧是天皇,所以天皇拥有独裁权。那么为了发展壮大,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动战争,侵略其他国家,当时的中国是日本的最佳选择。
虽然日本综合国力已经达到了西方国家的水平,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国力如何清政府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清政府看来,日本依旧只是如同唐朝那时一样的,只能依附于中国的小国家,只有西方那些国家才是正真的强大。这也是清朝的劣根,只有挨打之后才能认清现实,也就是这样的思想,清政府并没有觉得日本有值得学习之处,并且日本所有学习到的技术都来自于西方国家,所以即便日本成为当时的达到国家,清政府也要舍近求远赴美留学,而不是去日本。
三、为何赴美留学
虽然在清政府眼中,日本完全没有可取之处,那么为何没有去当时最为强盛的英法两国,而是去了美国呢?其中第一点原因是因为十九世纪的鸦片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屈辱的开始。
而后八国联军,以英国和法国为首,发动赤裸裸毫无掩饰的侵华战争,圆明园付诸一炬,战争结束后,圆明园中大量瑰宝被八国瓜分。之后更是签订《幸丑条约》,使得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国家,丧失国家主权。这次战争以英法两国为首,可以说英法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所以清政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会向入侵自己的国家学习。
十九世纪中后叶的美国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1776年《独立宣言》的宣布后,美国正式成立,经过一百年的发展,美国完成了从农业立国到工业立国的跳跃。与英国不同,英国妄图将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变成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英国更注重的是军事发展。
美国工业立国之后,并没有与英国一样四处征战,因为美国的领土面积够大,所以美国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和重工业,渐渐的在经济上美国开始逐步取代英国,成为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济霸主的地位。这么一来,美国就成了当时中国派遣留学生留学的最佳选择。
在政策上当时美国没有英国那么强的扩张与侵略性,在经济上美国已经隐隐有超越英国的趋势,在工业上,美国全面发展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上过强国。最后再加上美国与中国并没有任何历史交集,而且近代西方列强国家中,美国是唯一一个经济工业强势且没有侵略国中国的国家。
综合这几点,在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看来,派遣学生去往美国留学是最佳选择。最终也确实证明他们的决策没有错误,这些赴美留学的学生,为我国近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幼童之一。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