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郭子仪和程咬金,2位唐朝“福将”,喊1句话就能让敌人投降
创始人
2025-07-28 07:32:47
0

唐朝名将如云,得到善终者不多,有两位名将功勋卓著,而且得到善终,最出名的莫过于郭子仪,安史之乱爆发,他把大厦将倾的江山硬生生的拽了回来。郭子仪一生戎马,劳苦功高,但是不贪恋权力,让君王对他无猜忌之心,这个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另一位是著名的“福将”程咬金,他从李渊时期活到武则天时期,6朝老臣,安享晚年。郭子仪和程咬金二人都曾经用一句话,让敌军投降,不战而胜。

当唐玄宗还在和杨贵妃日啖荔枝的时候,安禄山的黑色战旗席卷而来,玄宗仓惶逃往西南,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当时还在为父守孝,因朝廷危机,急令他前来勤王,他率军一路征讨,联合李光弼,用了8年的时间,转战各地,终于平定叛军。所以他被称为大唐中兴的柱石。

西域的吐蕃本来联合安禄山等人反叛,最后因叛军被打败,他们和大唐和好如初。后来唐肃宗去世,新君继位,吐蕃找准了时机,又举兵切断河西走廊,打算蚕食大唐西北各地。郭子仪此时赋闲在家,被朝廷召回带兵西征。

郭子仪一行10万兵马,浩浩荡荡赶往甘肃,命探子打探敌军消息,原来前来迎敌的并不是吐蕃人,是回纥的将领名叫浑海,此人正是当年郭子仪平定叛乱时,和郭子仪并肩作战的回纥将领浑瑆的儿子,算起来还要叫郭子仪一生世伯。

于是两军对阵时,年迈的郭子仪单枪匹马来到阵前大喊:“浑海,我是你世伯郭子仪,我知道你被吐蕃利用了,大唐和回纥世代交好,我和你爹又是至交,希望你能助我一臂之力。”

浑海本来听说郭子仪要来,就有些胆怯,如今听他如此说,立即下马投降,成为郭子仪征讨吐蕃的先锋。

时间往前推移推移100多年,隋朝末年,瓦岗寨有个魔王,名叫程知节,这个名字太文艺,大家还是喜欢叫他程咬金。在瓦岗军败给王世充后,他投降了李渊,后来在李世民账下屡立奇功,是一员十足的“福将”。

李世民时期,北方的突厥比较猖狂,后来李靖带兵灭了东突厥,西突厥也元气大伤。到了唐高宗时期,开国将领们能打仗的所剩无几,西突厥听说李靖已死,便不再畏惧大唐,带兵犯境。当时开国老将们已经没几人可以出战,碰巧苏定方又受伤,唐高宗派程咬金和李道宗二人带10万大军先去御敌,李道宗是唐高宗的堂叔,在宗室成员中,算的上是一员名将,只是他年迈身体不好,在半路就生病,无法上马。

程咬金打探到西突厥有将近20万兵马,再加上西部一些藩国的支持,加一起有25万,相比之下唐军有些势单力薄,于是他想了一计。让大军中把自己“程”子号的战旗全部藏起来,都打上李道宗的“李”字号的牙骑,他自己也一身铠甲,完全就是李靖的打扮。

那天两军对垒,黄沙漫天,能见度不高。程咬金骑着一匹李靖常骑的黑马,对敌军大声喝道:“突厥的将士们,我敬你们都是汉子,可我李靖虽然年迈,但只要我没有死,你们就别想踏入大唐一步!”

突厥诸将最惧怕的就是李靖,此时本来就看不清,看旗子也是“李”字,而且程咬金骑在马上,口气和身材都像,他们误以为李靖真的没有死,于是悻悻退兵。等半个月后,突厥发现上当,再挥兵南下时,苏定方带着20万大军已经赶来,唐军一路碾压,大胜而归,程咬金居首功。

郭子仪和程咬金,都是唐朝“善终”将领,他们能征善战,实力是一方面,最主要还是智谋过人。不过二者相比较,郭子仪这一仗是情真意切,劝降老友之子,携手御敌。而程咬金则有些兵不厌诈了,兵法云:不战而胜,两位“福将”都做到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汉... 荀彧是汉末三国最让人惋惜的一个人物,他为了自己光复汉室的理想投奔了曹操,没有想到摧毁自己理想的人正是...
原创 王... 在古代社会中很多朝代的君王都希望用变法来改革政治,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有些改革是有效的,并且都通过这...
原创 抗... 1944年5月的一天,广西战士蒋义清伏在战壕两块石头后,鬼子冲得很快,他从石头口子中间开枪打倒了两个...
原创 日... 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日本都是一个没落的国家了。 这个国家,从90年代开始,就不断出现危机,甚至很多机构...
义马市成立皇甫谧文化产业研究院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红 通讯员 任志刚 “新成立的皇甫谧文化产业研究院,将着重三个方面的研究:一...
原创 王... 王安石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的变法利国利民,北宋灭亡后南宋能够强撑一百多年,王安石功不可没,...
原创 为... 隋唐演义中一位位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隋唐之间动乱的年代里,涌现出很多英雄,当然隋...
原创 汉... 文/寂寞的红酒 汉朝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的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和罗马并称的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汉朝不仅疆域...
原创 同... 7世纪上半期,朝鲜半岛诸政权长期处于战和交替的状态。新罗在百济和高句丽的夹攻下与唐朝的关系逐渐亲密起...
原创 关... 大家好,龙傲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以及闲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探讨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第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