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电视剧当中,或许人们对这样镜头有些许印象,每当重要的王公大臣犯下大错,被即刻问斩,就连家人也受到牵连,而对重刑犯的处理方式,皇帝下令,发配宁古塔,有的还要加上一句给披甲人为奴,这多少有些让人感到好奇,披甲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
这里就必须要讲讲清朝的历史,众所周知,早在秦代以后,社会从奴隶制正式转变为封建社会,然而满清的前身后金,却同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奴隶制政权。
在以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的情形下,旗人当中,又按照身份地位,分成了三种,地位最高的,是旗丁,也就是女真人,地位最低的,是“啊哈”,翻译过来就是奴隶奴才,大多为俘获收容的汉人或者朝鲜人,而夹在中间,不高不低地的,便是“披甲人”,他们大多为降将,民族多种多样。在披甲人当中,又分为马甲(骑兵)和步甲(步兵)。
可不要小看了这一部分的势力,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人数稀少的后金,再到后来的清朝,才能够进兵中原,从而占领天下。
不过到了后来,随着降兵降将变少,披甲人的概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开始泛指代替皇室,镇守边疆的人军人。
顺治入关以后,清朝依然保留着不少的奴隶制剩余,比如包衣制度就是最好的典故,而披甲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边关,大部分条件恶劣,同时位置偏远,为了能够安抚人心,以至于清王室也会时不时将一些犯人或者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用于稳定军心。
宁古塔又是什么地方呢?它是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位于如今黑龙江牡丹江市,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以及驻军重地,同时也是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军事政治经济的指挥中心。
这里十分严寒,条件恶劣,一度被当成了流放犯人的重要地方,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顺治时期丁酉科场案的主犯吴兆骞,都曾经被流放于此,根据投降清朝的明代兵部尚书张缙彦所记载,宁古塔还收容了大量明代旧臣:“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
从张缙彦的遭遇来看,他似乎还算过得去,此地虽然严寒,但是物产资源丰富,这些昔日的士大夫甚至没有干什么繁重的活计,张缙彦不但有功夫写了《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两本书,竟然还和流放的吴兆骞等人起了一个诗社,“朝夕相对,欢若一家”,“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这多少考虑到了张缙彦等人的特殊身份,然而要是发配披甲人为奴,日子那绝对就不会好过了,按照清廷的政策,这个身份将会世世代代的维持下去,永日不得翻身。
除此之外,为了保障贵族的权益,清廷还制定了十分严厉的“逃人法”,对敢于私自逃跑的奴才,会给予十分严厉的打击,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的靖南王耿仲明,正是因为私自藏匿逃人,从而畏罪自杀,就能可见一斑,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剧里那些人听到惩戒的措施,为何会面如死灰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