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那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身份证、户口本等一系列能够证明身份的东西了。
但是在一个刚刚结束战争不久,仍处在积贫积弱、艰苦奋斗时期的国家来说,
一旦丢失了档案和身份信息
,要想证明自己,那简直比登天还要难。
有这样一位老人,我愿称之为一名伟大的抗日英雄,他的所有档案信息在一场大火中化为了乌有,
使他无法享受一名退伍军人该有的荣誉和优待
。
对于军人,这份独特的荣誉恐怕是他们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甚至超过了他们的生命,在接下来的几年,他一直四处奔走,他只想证明自己是个兵,曾参与过抗日战争。
01、热血投戎,保家卫国
郝志全
,男,山西省榆社县云竹镇桃阳村人。1928年出生的他见证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如今已是垂垂老矣、满头白发。
94岁高龄的他与老伴儿住在一间面积不大的土坯老房中,一扇木门岌岌可危,屋内陈设一目了然,只有简单的立柜、碗柜和木箱,其余的家具电器一点都没有。
老人因年事已高,早已是疾病缠身
,说话也不是很清楚了。他的妻子比他还要大一岁,同样也是高龄,身体更是算不上健朗。
两人平时的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靠着一点微薄的劳动力,在庄稼地里种植一些农作物换钱来维持日常生计和医疗费用,经济状况衣襟见肘。
大家肯定会有疑问:他们没有孩子吗?为什么没有人赡养?
有的。
郝志全老人有一个儿子叫郝爱生
,同样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但是早在2017年就不幸去世了。老人回想起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是悲痛万分。
在郝志全老人的讲述中我们得知:“我的档案和功勋章曾放在县档案馆里,后来就同那些旧社会的书籍一起被大火烧掉了。”
而那些记得他的人们不是已经去世,就是已经渐渐地淡忘了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
正是因为种种原因,
郝志全老人一直四处奔波求证
,希望可以有资料、有人可以证明那一段有自己参与过的艰苦卓绝的岁月。
与此同时,也因为档案的丢失,使他无法享受国家在建国后对退伍老兵提出的优待政策,
无法获得相应的补贴和待遇
,这也使老人的生活更加艰难。
看到上述种种,任谁都会不禁心头泛酸。
尽管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但是往昔的岁月
一直深深地刻在老人的心里
,每次提起那段岁月,老人都激动万分。
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在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许多地方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但是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它也威胁到了敌人的后方。
于是在1939年,日军开始推行
“囚笼政策”
,这是一个“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拦截政策。
他们以正太铁路为主,在附近建立起来一个个密集的据点,想要拦截住我军在太行山的敌后根据地与晋察冀军区的联系。
八路军为了粉碎敌军的阴谋,对日军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破袭战争,
史称“百团大战”。
1940年9月百团大战在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后,八路军第129师开始在榆社和辽县这一地段之间的展开了作战。
这一地段刚好在129师的防区范围内,我军与日军在这一公路间持续对战了近一个星期。
日军据点
最终不仅拔除日军的这8个据点,破坏了日军所在的公路,而且还歼灭日军近一千一百余人。
因为榆社县一直以来是一个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郝志全从小就受到了浓厚的熏陶,立志要上阵杀敌。
他自懂事以来,看到的一直都是日军在华所做的种种残忍的行为,他们烧杀掳掠,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他从小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可以把日本人赶出我们的国土,
于是他从小就和村子里的师傅勤学武艺
,不仅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更希望有一天可以拿起枪,打跑这些抢占我们家园的日本人。
抗战时期的榆社县
在目睹了这场战争后,看到了战士们英勇奋战的模样,
郝志全更加坚定了自己入伍的决心。
但因为当时年纪小,他没有能够成功加入八路军,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在四年后,他终于靠着他的努力,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1944年,十六岁的郝志全如愿加入了八路军的第129师,成为了一名英勇的抗日战士。
他用一身的武艺冲锋陷阵,抗日救国,每次都冲在最前面。因为他出色的表现,受到了不少褒奖。
因队伍的建设的需要,郝志全也曾多次转编到不同的部队,
最后,他被调入榆社独立营,担任了营长郝三成的警卫员。
榆社独立营成立于1940年冬天的那一场榆社斗争后不久,由榆社县委批准成立了
“榆社独立营”
,其营长郝三成同样也是一名抗日英雄。
独立营在营长郝三成的带领下参加过不少抗日战争,如平汉战役等,是远近闻名的“模范营”。
1944年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一年,大家都清楚1945年日本投降。
但是当时的人民并无法预知,在未来的一年,他们将迎来最终的胜利。此时的战场依旧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抗日英雄牺牲在了那一片土地上。
郝志全就和独立营中的战士们一起
,奋斗在那片哺育他生长的故土上,不惧强敌,英勇抗战。
最终,他们迎来了胜利的曙光,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无数的报纸、广播播放着这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郝志全与战友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营长郝三成提议,
一起拍一张照片庆祝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此时的郝志全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张照片会成为他在耄耋之年见证这段历史的唯一凭证。
02、生死战役,光荣退伍
抗日战争胜利了!
郝志全与郝三成合照
就在百姓们以为可以开始过好日子了,
令人想不到的是事情还没有结束。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与我方军队为了捍卫国土而共同合作,将日军赶出我们的国家。
但在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仍然留了一手,他让华北、华中、华东各地的
日伪军只能向他们自己的军队投降
,又请了让毛润之同志前往重庆谈判。
郝志全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将敌人赶出家园后,要开始面对自己的同胞们?我们难道不是刚刚才一起经历了战争的战友吗?
再难以置信,事情还是发生了。
蒋介石与夫人
而在后方,国民政府官员阎锡山奉蒋介石之令,
派了1.7万人前往上党解放区,想要对其进行争夺
,并先后占领了从日伪军手中解放出来的襄垣、潞城、长治、长子等县城。
我军在得到消息后,立刻展开了部署,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亲自赴前线进行指挥,
派出了三支野战纵队
。
郝志全所在的榆社独立营在抗战胜利后,被编为三纵队三八六旅二十二团二营,恰好就是其中一支。
出发前,郝三成营长和战士们说:“毛润之同志去了重庆谈判,我们只有打好这一仗,才能在谈判桌上更有底气,毛润之同志才能够安全回来。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刘伯承
郝志全和战士们听了郝营长的话,都坚定地喊道:“有!”
1945年9月10日,
上党战役正式打响。
为了能使毛润之同志安全地回来,也为了大家能够和平共处,所有的战士都拼尽全力,奋勇应战。
在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下,战争一度势如破竹,将阎锡山派来的第十九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其军长史泽波只能向阎锡山进行求救。
于是,阎锡山又派了两万余援军,由第七集团军的副总司令
彭毓斌
率领前去增援。
阎锡山
而刘伯承司令员在接到援军消息后,立刻重新部署,采取“攻城打援”的办法,
伏击了彭毓斌所率的援军。
而郝志全与战友们就在其中,他们将彭等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但擒获数十名高级军官,而且还在混战中不得已解决了彭毓斌。
而史泽波在得到援军被灭的消息后,自乱阵脚,弃城而逃。我军的围城部队则立刻追了上去,最终在沁水苏庄、桃川地区全部被灭,
还活捉了史泽波
。
至此,历时32天的上党战役落下帷幕,也为重庆谈判增加重要的一块砝码。蒋介石签下了“双十协定”。
上党一战,让阎锡山痛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于是他被迫退守到了晋中地区。但不久,蒋介石违反约定,破坏了协议,于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失败了。
史泽波
在之后的两年内,战士们浴血奋战,仍然在为着解放全中国而做着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
解放了晋南全部的地区。
而郝志全也在一次次的战争后,渐渐地蜕变成了一名可以独当一面地爆破组组长,在后来的太原一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晋南解放没多久,华北军区决定再接再厉,一举拿下山西。
于是,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率兵迅速北上,
用不足七万人的兵力在晋中战役中俘虏对方将近八万人。
这一战,使得阎锡山元气大伤,只剩下了太原、大同两座孤城。但是,太原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难攻易防,可见其地势险要。
晋中战役
阎锡山在太原经营多年
,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城外东、西、南、北4个守备区相互牵制,纵深约15千米的环形百里防线。
并且他为了加固防御体系,在太原建立起来一个又一个碉堡,足有五千六百多个,无一不是精心设计而成。
他曾吹嘘道:“太原已成为要塞城市,足以抵抗150万军队的进攻。”
1948年10月5日,太原战役打响。
在经过了几天的奋战后,郝志全所在部队接到了任务,
前去四大要塞之一的牛驼寨增援
,主要任务是去炸碉堡,帮助攻下“庙碉”。
“庙碉”兀立于牛驼寨高峰,
是整个要塞的核心。
天上四架敌机轮番进行着扫射和轰炸,阵地上炮火连天,火力不断。地上的焦土被不断地炸起,遍地弹片碎屑,空气中硝烟弥漫,甚至看不到前方。
前往执行任务的郝志全和战士们匍匐前进,但是仍然有无数锋利的弹片划破棉衣,在郝志全他们身上留下了道道鲜血淋漓的伤口,甚至有一些战士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天上的轰炸机炸飞,被扫射的火力击中。
郝志全小心翼翼地避开火力,用尽全身力气快速地往前爬行,看到战友一个个倒在地上,心情沉重不已,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会为你们报仇的!”
昏暗中,敌人的火力四处扫射,身边许多战士倒地。
这时,郝志全听见离他不远处传来营长郝三成的声音
:“全子,趴下,注意掩护。”
庙碉
郝志全反应极快地迅速趴在地上,继续攻击敌人。
但是没过多久,双方就用完了炮火。
于是郝志全和战士们赤手空拳地上去与对方搏斗。
郝志全凭借着自己在幼时学的一身武力,一开始占着上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力气又远不如那身强力壮,手握尖刀的士兵。
最终,一把刀刺入了郝志全的胸膛
,对方双眼通红,还用力往里捅了捅。
胸口的疼痛让郝志全险些昏过去,就在以为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一发火力精准地打入了对方的头部。
太原战役
郝志全用力推开已死的敌人,
只见郝营长全身鲜血,躺在地上,手中握着一把枪
。原来郝营长用自己最后的力气救了郝志全。
郝志全立马扑上去,顾不得身上的伤,用手捂住营长鲜血直涌的伤口,哭着喊道:“营长,营长,你醒醒。”
郝营长凭着最后一口气,推了郝志全一把,说道:“快去,快去炸了碉堡!”
郝志全颤颤巍巍地爬起来,最后看了一眼躺在地上的营长,
转身冲向那高耸的碉堡。
“轰”的一声,火花四射,郝志全也在余波中晕了过去。
再醒过来,已是在战地医院内,他顾不得自己的伤势,问医生:“郝营长呢?郝三成营长呢?”
医生一脸悲痛:
“郝营长牺牲了。”
郝志全悲痛万分,至此,太原一战结束,我党顺利解放了山西。
随后不久,战争就结束了,郝志全又在军队待了一年,而后便光荣退伍。
03、档案丢失,生活困苦
退伍回家后,
郝志全就在老家榆社县务农
,结婚生子,有了平淡美满的家庭。
但是他常常想起那一段峥嵘岁月,想起待他如亲人的郝营长,
他将那张与营长的合照随身带在身边,时常怀念。
后来,榆社县化石博物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抗战英雄的故事,特别设立了一个红色展区,将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展现给后人。
当时展馆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和找寻相关郝三成营长的事迹和照片,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张照片。
经过多方打听,
得知郝志全手中有一张郝三成营长的照片
,于是就找上了门。郝志全当然是万分不愿,这是他与郝营长之间唯一的牵挂了。
但工作人员劝道:“这照片你可以随时去看的,我们就挂在博物馆里。而且会有更多的人知道营长的英雄事迹。”
郝志全听了这话,有些动摇,
他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知道郝营长
,知道那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人,但同样他也十分的不舍。
转念一想,以后实在想营长了可以去博物馆看的,于是最终将照片交了出去。
再后来,因为郝志全档案所在的档案馆起了大火,将那些旧的书籍连同档案一起烧毁在大火中。
一开始,郝志全也没有在意,并不知道这些档案就是他入伍的那一段岁月的见证。
后来才知道没有了档案,
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你是一个老兵
,同时也就不能享受国家对退伍老兵的政策待遇。
于是他开始四处申诉,想要证明自己也曾经上阵杀敌,但都无疾而返。
在社会各界人士在知道情况后,都纷纷想办法帮助他,在听郝志全老人讲述时,
得知在博物馆有一张照片
,于是立刻带他前往。
看到照片后,老人激动地热泪盈眶,指着墙上的照片说到:“你们看,这就是我。”
尽管找到了照片,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照片上的人物样貌已无法辨认。
但是帮助老人的志愿者们一直在积极地找寻当年的相关人员,希望能够帮助老人提供一些辅助性证明,可以更好地协助民政部门进行相关认定,让老人可以受到应有的待遇和荣誉,帮助老人安享晚年。
小结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吾辈如今幸福和平的生活全都是许许多多如郝志全老人一样的抗战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国家在提高对退伍军人待遇的同时,也希望可以关注到那些不幸丢失档案或信息的军人,让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让他们知道国家没有忘记他们,
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历史没有忘记他们
。
[1]商豫.上党战役:解放战争第一战[J].档案时空,2015(03):24-26.
[2]张苗,李锋.华北最后一战——太原战役[J].军事文摘,2019(19):62-65.
[3]孔繁芝.“残留”日军,消灭在太原战役中(连载)[J].文史月刊,2015(05):25-32.
[4]《90岁老人郝志全:只想证明自己曾是个兵》.山西日报.20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