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所以在明清时期的一系列社会体制,相较于整个封建社会的体制来说,是比较成熟的。
这样一点也体现在明清时期的地方治理上。在明清时期,地方治理的官员并不多,相较于以往的朝代来说。但是其管理是非常好的,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地方官少,但是地方却不乱。
一、明清时期的基层管理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并且在此时期,基层管理制度已经成熟
1、基层管理制度从秦代开始,就在一直成熟和发展中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在黄仁宇先生的著作当中,通常都被称明清时期为第三帝国时期。但是在这样的第三帝国时期当中,也有一系列特殊的现象发生。比如说明清时期地方官少,并且其职责在某种程度上是并不明确的,但是其地方管理上却是井井有条。
其很大的原因就是在明清时期,基层的管理制度是比较成熟的。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也就是地域广,人口多的特殊国情,使得中国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相较于其他世界国家来说,是比较早熟的。而这一系列制度也包括基层管理制度。
真正的基层管理制度,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因为秦汉时期正式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所以在一系列的控制方面,是要求将地方上的一系列权力收入于中央。所以对于当时的基层管理是比较严格的。
进而基层的管理就有了一系列的管理体系,再加上后来朝代的发展,那么到了明清时期,基层的管理制度可谓是相当成熟了。
在先秦时期的一系列地方管理制度,其实并没有真正发展成一个体系,或者说发展成一个雏形
。先秦时期虽然有一些很简单的地方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地方管理制度似乎并不受中央的直接控制。
而是由一些诸侯国或者是由一些地方血缘组织所控制的,所以这样的权力或者说这样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独立于当时的中央机构的。故此在此时期,中央对于基层的管理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控制,而
有了一个明显的控制,是在秦汉时期以后。
但是秦汉时期也并不可避免一些血缘组织和地方势力的干扰,所以在秦汉以后,其地方和中央的矛盾是比较大的,主要就是中央派来的官员与地方原有势力家族之间的矛盾。
在后世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历代的统治者似乎想要让明确的官僚制度入主道当时的基层管理制度。
所以总是会在基层管理制度安插一定的官僚分子,但是这些官僚分子虽然能够在基层进行一定的管理,但实际的权利仍然掌握在地方上的一些家族手中,
所以这样的管理是并不完全成体系的。
再加上当时的官僚分子似乎也并不是由人民取决定的,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地方上一些土生土长的人民有可能会不认那个官僚,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会借用其它的形式,去反抗那个官僚对于自己的管理。
中古以后这样的情况要好了很多,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科举制的实行,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科举去跃进到当时的官僚分子当中。所以这个时候的官僚份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得到了人民的认可的,因为科举制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公平的。
但是这样的一种矛盾似乎也是还没有解决,因为科举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缓和地方上中央与地方原有势力的矛盾。但是被委派的官僚分子是科举制出身,那么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其实也有可能是科举出身,或者是跟科举制出身的人有一定的关联。
所以这一切的矛盾点似乎并没有解决,那么在中央委派官员的本人,是科举之出身,那么地方上的世家大族也是科举出身。但是地方上的世家大族,仍然和中央委派的那位科举之出身的官员是有严重的利益冲突在的。所以这一系列矛盾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
2、南宋时期的儒家理学体系,成功融入了地方基层管理制度
中央和地方上的矛盾,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矛盾,因为中央的直接管理和地方的直接管理之间是有着严格的冲突在的。中央与地方上的冲突主要是中央权力大,想要借用很大的权利去控制地方。地方对于本地的风土人情,其一系列传统文化是比较熟悉的。
所以能够在最高的效率上去调用这些资源。
到了南宋时期,南宋兴起的理学,似乎在不经意之间解决了这样一个矛盾,其主要就是增强当时基层管理人的文化认同意识。
矛盾既然不可以解决,那么就转化成共同的矛盾,也就是说,将中央的利益和地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那么在实行某一件事方面,就可以达到中央和地方的一致统一。
这样的统一,大部分的努力是需要中央去做出的,而最后效果的呈现,是需要地方上实际的管理掌权者所需要呈现的。
南宋以来,理学家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发展出一套关于教化的理念。而教化主要是针对民间的一些日常生活进行教化,而这些教化在当时已经逐渐的渗透在各个地域,社会和王朝制度之间
。
而理学家所秉持的一些存天理,灭人欲的一些教条思想,实际上是与当时的王朝观念和当时的王朝制度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并且将这样的观念和这样的制度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要求当时的人们需要去,遵守理学家所提出来的一系列生活规范。
可想而知,这些理学家所秉持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会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再加上当时南宋时期以及南宋以后的君主专制,权力是比较强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保证理学家所提出来的一系列观念,被当时的基层管理所接受的。而当时主要教化以及改变民众思想的重要突破口,就是一些宗法血缘上的观念。
地方上为什么能够长久以来与中央对抗,主要是存在一个重要的宗族势力,就是家族。家族对内部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的,但是对外部是具有强大的排他性的,而这样的排他性其实包括中央。
故此理学家是需要从宗法入手,将宗法伦理这一方面与当时的国家制度进行一定的结合,使这样的伦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接受国家的王朝体制的。所以久而久之,这些理学家的观念,就将民间社会的秩序统一化了起来。
二、经过理学家改变的民间秩序,在明清时期已经极为成熟了
1、明清时期所秉持的民间管理秩序,是继承了南宋时期理学家的观念
南宋时期,即南宋以后,其实就已经将一些王朝制度观念融入到当时的各个地方。各个地方也因为这样观念的融入,所以强化了头脑中家国同构的意识,以及强化了本身对于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这也是为什么南宋以后中国人民似乎在国家的向心力上强了很多,这是主要的一个原因。
因为在南宋之前,虽然国内也有很强大的凝聚力,但是这样的凝聚力似乎并不是因为国家而凝聚起来的,更多的像是由地方家族,或者是一个地域文化所凝聚起来的。在明清时期,民间秩序已经和当时的王朝制度明确地融合在一起了。
再加上当时很多地方上基层管理的人,大部分都是经过科举制的,而科举制的主要领导权和控制权又是在中央的手中,所以当时的中央可以对于当时的基层管理进行一个很好的控制。
这也是为什么从中以后中央对于地方越来越有一个强大的控制权,那么在明清时期这样的控制权达到了顶峰。故此体系上的完善,使得官僚的位子是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缺少的。
2、不过这样的稳定以及其模式化的安排,也导致了明清时期一些僵化思想的出现
南宋理学家所创立的一系列的理念,的确有助于统治者对于基层社会的管理,但是这一套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种模式化的理念。
如果不对于这个理念加以创新,或者是明清时期的统治者要求一定稳定的环境的话,其实这样的理念对于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所以在明清时期可以发现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中国社会的某一些领域,逐渐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僵化模式。而这些僵化模式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于一些理念进行模式化的套用,而主要套用就是之前一些人的管理,社会的经验。
所以明星时期在经济的质量发展方面是比较缓慢的,那么这也为中国的近代史奠定了一定的结局基础。
三、总结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比较重要的时期,对于此时期的研究,也有利于我国近代史的研究,可谓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时期,那么在其基层管理制度方面,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的。
参考文献:
《明史》
《清史》
《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