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八年,杭州官巷口,一个“倭寇”即将被斩首示众。
百姓们欢歌载舞地准备看热闹,可在场官员无不面色铁青,忧心忡忡,在铡刀落下前的最后一刻,这名倭寇大喊,杀我一人无碍,只是苦了大明百姓,我汪直死后,倭寇必大乱十年!随后一道白光闪过,汪直人头落地,他死后,明朝果然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倭乱。
这个汪直,究竟是何人?
汪直,明朝第一海盗,出生于东南沿海,传说他出生时,他母亲汪氏梦见一颗大流星从天而降,直接撞进她的腹部,然后汪直出生了,流星入怀,看来不是凡胎啊,今后一定可以封王拜相。
可和出生时的祥瑞相反,他小时候特穷,总之科举就别想了,于是他穷思变,决定做生意,一般人做生意,都是先从摆地摊这种小事做起,可汪老板嫌发游泳健身传单来钱太慢,于是他一上来就搞跨国贸易,也就是
把中国的茶叶丝绸,运到东南亚去卖。
当他在某个深夜带着货物,从广州的潮州港远渡到东南亚,轻松地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眼见赚钱这么容易,他就决定在这条致富路上走到底。
随后,汪直的生意不断扩张,船队规模也越来越大,手下也越来越多,他最后基本垄断了东南亚的所有贸易,他的老巢
双屿港(今浙江省舟山市)
,俨然成为了东亚金融中心,
虽然汪直的发家过程,看着很容易,但其实他是用命在拼,因为当时明朝实施海禁政策,片帆不许下海,如果谁敢搞跨国贸易,一旦被抓到,那就是
判刑,流放,杀头
,幸运三选一。
但汪直为了求财就豁出去了,由此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随着汪老板生意越做越大,东南亚的业务线已经饱和,于是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日本,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人的钱好挣。
当时日本是岛国,物资匮乏,而且当时还处在战国时期,对各类物资的需求极大,尤其是军火,恰巧这时,善于制造火器的葡萄牙人,已经摩拳擦掌准备杀入东亚市场了,于是汪老板就在其中牵线搭桥。
当时中国的瓷器茶叶,比今天的美元都好使,葡萄牙人特别喜欢,但手里拮据,只好拿枪炮去换,唯恐汪直不收,所以价格便宜,算是半卖半送。
但就这价,汪直依旧发挥了奸商的本色,他经常一脸为难地表示,我这种老实的生意人,要枪干什么呢?
然后把价格压了再压,最后极其为难地买下,表示下不为例,随后一转手,就在日本卖十倍以上的价格。
在汪直的客户列表中,织田,岛津这种大诸侯都是他的常客,不过做利润如此丰厚的生意,被人盯上,暗中拍砖很正常,于是他组织了私人武装,开始只是简单的护航,但他又发现,还是干海盗来钱快啊,于是又兼职做起了海盗。
这时候钱有了,人也有了,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汪直决定找一个固定场所办公,于是他搬到了日本九州的萨摩藩,作为自己的打劫基地,就此,他彻底转型成了,大型武装海商集团的首领。
安顿下来后,汪老板也不忘自己封王拜相的人生理想,他直接在日本建了国,
国号宋,自称徽王
,据史料记载,汪老板身着绯袍玉带,头顶金顶五檐黄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典型的皇帝做派。
那日本人没意见吗?
意见是有,不过得憋着,因为汪老板势力太大,他的基地里有超过五千名全副武装的精兵,而且以九州为半径的三十六座大岛的军民,全听候他的调遣,一旦开战,他可以动员超过十万人。
而以日本军队的村架水平,自然被碾压,所以他们看着汪老板在自个土地上建国,还招摇过市,只有挂上笑容,主动凑上去鞠躬打招呼,嗨,嗨,汪君好!
正当汪直在日本作威作福时,他突然被明朝列为头号死敌,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此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倭寇入侵,史称:
嘉靖东南倭乱
,明廷的满朝文武一致罪责汪直,倒也没有其他理由,海盗中就数你名气最大,那就你了,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而汪直很委屈,因为比起海盗,他更像一个“爱国”商人,他的沿海贸易,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乃至于三尺之童,都把他当作衣食父母,至于和倭寇相伴劫掠,实在是因为明朝海禁,让身为商人的他没有正常贸易的空间。
但这次的倭乱,汪直却敏锐地嗅到了一个机会,我可以和明廷和谈,因为这次倭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当时大明东南沿海,经济繁荣,商品过剩,急需海外市场消化,同时由于经济发达,需要大量白银做货币,而日本恰好发现了银矿,不缺钱,但他们又特别需要明朝的商品,于是双方像磁铁一样互相吸引。
但因为有海禁政策,许多人正常的生意做不了,才下海当了倭寇,所以汪直只要让明朝放开海禁,不仅倭乱立平,自己也将受益颇多,而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有个人和他发生了灵魂的共振,他就是浙江总督:
胡宗宪。
汪直他们当海盗抢劫辛苦,胡宗宪他们剿倭又何尝不辛苦,现在只要和汪直约个地做生意,他也不必当海盗就有钱赚,并且他作为海盗之王,也会约束住其他倭寇,东南倭乱立平。抱着这样的想法,胡宗宪开始和汪直接触。
两人通气后,汪直就派来了他的养子毛海峰,毛海峰抱着被杀的觉悟,来明军大营探虚实,结果胡宗宪一见到他,就像邻家大哥哥,见到阔别已久的小弟弟一样,笑容可掬,还给他好酒好菜的招待。
看着帝国二品封疆大吏,浙江巡抚,对自己这么一个下九流的海盗,如此殷切友好,毛海峰感动了,他一定要求帮胡宗宪做点什么,可胡总督总是摆摆手,喝酒,喝酒,不谈这个,不谈这个。
随后,他看到了胡宗宪刻意留下,为汪直据理力争公文,以及要求放开海禁,进行合作的文书,这就让毛海峰放下了防备,汪直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最终决定上岸,归顺朝廷,胡宗宪和他相谈甚欢,还让他去杭州旅游,逛逛西湖。
如果汪直归顺成功,不仅倭患立平,浙江也将成为整个东亚的经济中心,甚至日本都有可能是中国的一个省。
但历史,就在这拐了一个弯,当汪直准备去浙江游西湖时,却发现等待他的不是游船,而是监狱。
原来,胡总督和汪直的和谈,一直被一个人秘密的关注,这个人就是按察御史:
王本固,
他不懂内情,也懒得懂,只是科道言官的职业素养告诉他,我大明怎么能和倭寇和谈!甚至还让他去杭州逛西湖!于是他直接抓了汪直,还向朝廷参了胡宗宪一本,说他通倭。
这下子胡宗宪就紧张起来了,因为开放海禁的许诺,根本没得到嘉靖皇帝的授意,只是他们这些人私下自己搞的,一旦通倭行径被坐实,那就是死罪。
所以胡宗宪随后决定改口,表明自己和倭寇没啥关系,同意处死汪直,汪直下狱时连声高呼:我有何罪,我有何罪?
他还在狱中写下了《自明疏》,臣绝无勾引党贼侵扰事情,愿为朝廷平定海疆,但丝毫没用。
一年之后,汪直被押赴刑场处决,一同被杀的,还有他的儿子,临行前,汪直做出了最后的判断,杀我一人无碍,只是苦了两浙百姓,我死之后,此地必大乱十年!
果不其然,汪直死后,倭寇群龙无首,东南沿海硝烟再起。
尽管历史不容假设,但让我们假想一下,如果汪直归顺成功,那么不仅倭患立平,直到今天,整个东南亚的首都可能就是广州,并且汪直可以凭借雄厚的军力,直接干涉日本战国纷争,说不定能帮助某个大名统一日本,然后日本也跟着称臣纳贡,正式成为大明的日本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