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
10月17日,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交流会暨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召开之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考古是文博事业的最前端,没有考古做基础,就谈不上博物馆陈展、利用遗址公园等后续的事情。”刘海旺说。
就近年来的仰韶文化考古新发现、研究新进展等话题,刘海旺说:“仰韶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奠基时期。在新的考古技术进步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对仰韶文化的研究,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我们申报的‘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课题。”
“考古学是发现的科学,我们必须要有新的考古发现,才能有更多的实证材料。”刘海旺介绍上述课题的进展时表示,五年来,河南考古工作者针对北阳平、苏羊、双槐树、大河村等重点遗址,重新启动了考古发掘,还与陕西、山西、河北等仰韶文化分布的其他省份研究机构联合攻关,有了不少新的发现。
在北阳平遗址,发现了多重环壕、非常考究的大房子;在城烟遗址,发现了木墙之类的防御设施;在苏羊遗址,发现了一些来自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特征的遗物;在仰韶村遗址,发现了酿酒、丝绸的痕迹,还有红山文化特征的石兽首……
“我们最近还发布了仰韶村遗址DNA分析、头骨复原等成果,这也是以前没有做过的。”刘海旺告诉记者,经过比对,汉族50%到70%的基因,来自仰韶村为代表的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古人群。另外,藏族、苗族、侗族人群中70%到80%的基因也都来源于此。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的研究成果,把中国的古国时代分为三个阶段。刘海旺认为,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就是古国初步形成阶段。中华文明从多元开始,各个地方有自己的文化面貌,经过龙山时代,到夏代出现了统一的广域王朝国家,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一体。
此次大会为何要在三门峡举行?
“对学术界来说,要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进程,三门峡是重中之重。”刘海旺回答,仰韶文化早期的中心在半坡文化为代表的陕西关中,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中心地带就在现在的三门峡地区。
对于刚刚成立的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刘海旺期待团结全国的仰韶文化核心的遗址地、相关的保护机构,共同形成合力,做好仰韶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