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汉帝国在汉武帝的领导下,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汉武帝晚年重大的政策调整,使汉朝避免了走向终结的命运。但汉武帝自己的人生,却在这次改革之后,即将走到尽头。但汉朝的统治,需要继续下去。那么汉武帝在最后的日子里,对身后事作了哪些安排,我们又如何来看待汉武帝这一生呢?
新太子刘弗陵
这个时候,汉武帝的长子刘据已经死了,他最宠爱的李夫人为他养育的儿子昌邑王刘髆也死了。现在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汉武帝面前,让谁来接班,让谁领导这个庞大的帝国继续往前走。汉武帝必须谨慎考虑,作出决定。
按照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原则,继承人当然首先是在汉武帝余下的几个儿子中考虑。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巫蛊之祸中去世的是老大和老五,也就是刘据和刘髆。还有个老二,在更早的时候就病故了。
所以这时候汉武帝还剩下三个儿子,分别是老三、老四和老六。老三名叫刘旦,老四叫刘胥,他们俩的母亲是同一个,也姓李,历史上称为李姬。老六叫刘弗陵,母亲姓赵,赵婕妤。
在这几个儿子中,选谁做继承人,汉武帝显然非常慎重,迟迟不肯明确表态。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关头,才从这几个儿子中选了一个,正式册立为新太子。最终汉武帝选择的是最小的老六刘弗陵。
汉武帝这个决定,有些不合常理,也不符合传统的立嗣原则。
中国有句古话:“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一个国家,如果有年龄比较长的人来做君主,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为什么?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年龄长就意味阅历丰富、思想成熟、举止沉稳,不容易被欺骗、蒙蔽,不容易被权臣或其他势力挟持,制定决策的时候,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不至于太轻浮急躁。
所以中国古代在选择继承人、立太子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叫“立长”,就是按照年龄长幼来确定谁有资格继承皇位。在同等条件下,尽量选择年龄长的来做太子。
当时汉武帝这三个儿子,从年龄上看,刘弗陵才八岁,而老三、老四都已经三十岁朝上了。如果遵从“立长”原则的话,汉武帝应该首先考虑老三或老四。尤其是老三,前面老大和老二都死了,按年龄顺序排,应该轮到他。但出人意料的是,汉武帝既没有选择老三,也没有选择老四,而是选择了年龄最小的老六,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
中国历史上这么多皇帝,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被称为政治家。但这个时候的汉武帝,经历了这么多大风大浪,很显然已经历练成一位十分老辣的政治家了。所以很多事情,看上去是不按常理出牌,仔细想想,都是有道理的。就说立新太子这件事,他为什么放弃立长原则,选择了年龄最小的刘弗陵?
选择刘弗陵的理由
先来分析一下汉武帝这三个儿子的个性、为人。老三刘旦这个人,可以用八个字评价他:学问不错,野心不小。说他学问不错,是因为史书上说他“博学经书杂说”(《汉书·武五子传》),很博学,儒家的经典和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都知道一点。而且有口才,有谋略,善于结交各色各样的人物。
这体现出刘旦具备做皇位继承人的能力。说他野心不小,是因为刘旦也的确非常希望成为汉武帝的接班人,为争取这个位置很卖力。这体现出刘旦本人具备做皇位继承人的意愿。那么既有能力,又有意愿,再加上他年富力强,看上去是一个很不错的人选,汉武帝为什么没有选择他呢?
说到这个问题,对刘旦的评价还得追加八个字:急躁冒进,缺乏耐性。
巫蛊之祸发生的时候,刘旦并不在都城长安。因为在此之前,他就被封为燕王,作为一名诸侯王,他生活在自己的封地上。巫蛊之祸中老大刘据死了,排行老三的刘旦掐指一算,大哥死了,而且把太子的位置空出来了,二哥呢,早几年就病死了,这么算下来,怎么也该轮到自己去填空了。
所以刘旦想当然地认为,太子这个位置非他莫属。于是主动给汉武帝写信,要求回长安。汉武帝何其聪明,当然很明白,刘旦是冲着太子这个位置来的。但刘旦这步棋走错了。
和汉武帝这样性格强势的人物打交道,一定要注意技巧。汉武帝这样的人,最讨厌的就是你来告诉他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讨厌被人指使、挟持。如果刘旦不写这封信,汉武帝说不定还会考虑他。现在汉武帝还没想明白呢,刘旦就先写信给他,积极表示要进京,也就是暗示汉武帝,该立他做太子了。
但汉武帝的性格是,你想让他这样,他就偏不这样。所以汉武帝一接到刘旦的信,立马就把替刘旦送信的人送到监狱里去了。后来汉武帝又听说刘旦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一些犯罪分子,一怒之下削夺了刘旦很多封地。所以刘旦这步棋偷鸡不成蚀把米。刘旦这次坏就坏在太积极上。
再说老四刘胥。刘胥和他哥哥刘旦很不一样。刘旦博学多才,长于文。刘胥不仅力能扛鼎,而且能够赤手空拳和猛兽搏斗,所以刘胥是长于武。但刘胥的武,武得有点粗鲁,史书上说他“动作无法度”(《汉书·武五子传》),言行举止都没规矩,是个莽夫。这当然更不合适做皇位继承人。
所以汉武帝最终考虑来考虑去,还是选择了小儿子刘弗陵作为接班人。刘弗陵比较早慧,比同龄的小孩要聪明些,而且身材也比同龄小孩更高大。汉武帝总觉得这个儿子像自己,所以一直比较偏爱。
另外一方面,刘弗陵毕竟年龄小,没有独立的行为能力,所以也就没有机会去做那些让汉武帝不高兴的事。但对汉武帝来说,让这么小的孩子继承皇位,风险也非常大。他本人不具备行政能力,也缺乏成年人的判断力。被人骗了,或者被权臣挟持了,怎么办?又或者小孩任性,非要做一个错误的决定,怎么办?既然选择刘弗陵做继承人,这些问题就必须考虑到,事先要把漏洞全堵上。那么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堵漏呢?
立子杀母
为了防止年幼的刘弗陵做上皇帝后,被某些特殊的利益集团挟持,汉武帝杀了一个人: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这叫“立子杀母”,在今天看起来很残忍。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每一次立太子都会杀母亲,但这一幕上演的次数也不能算少。
那么为什么非得做这么残忍的事呢?迫使汉武帝这么做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历史教训。说远一点,汉朝初期,刘邦死了以后,大权都在他的遗孀吕太后手上,他们的儿子汉惠帝反而没什么权威。
由于这个原因,后来酿成吕氏利益集团和朝廷其他大臣的剧烈冲突,争端最终以政治清洗的方式解决。再说稍微近一点的教训,汉武帝自己刚登基的时候,不仅他母亲王太后还在,奶奶窦太后都还健在。两个老太太,各打各的算盘,各有各的族人要照顾。当时的汉武帝,二十岁还不到,羽翼未丰,被俩老太太两头一堵,成风箱里的耗子了,根本不可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办事。
再说一个就在眼前的教训,刘据做太子的时候,他母舅卫氏势力大。后来汉武帝更宠爱李夫人,让李广利接替卫青的地位,李氏集团又迅速崛起。为了太子争夺战,卫李两家你死我活,闹得天翻地覆,最终酿成兵变,京师流血。而且两个儿子刘据和刘髆,一个都没活下来。这都是母家势力惹的祸。
所以汉武帝这次也算是“以史为鉴”了,如果要立年幼的刘弗陵为太子,让他继承皇位,就必须把这个漏洞堵住,谨防刘弗陵母亲和她的家族干预、败坏政治。汉武帝可以说是未雨绸缪,在立刘弗陵的前一年就开始着手安排这件事了。
有一次刘弗陵的母亲赵婕妤跟随汉武帝到甘泉宫,犯了个小小的错误。这个错误小到连史家都不屑于记载,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但汉武帝却抓住这次机会,把赵婕妤狠狠骂了一顿,骂完之后送到监狱。
结语
赵婕妤心里也莫名其妙,被带走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了看汉武帝,汉武帝叫她快走,明确告诉她,这次是不能让她活了。后来赵婕好就死在了监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