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的更替永远是一个从昌盛到落寞的阶段。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了后汉三国,那个群英荟萃,良将如云的时代。到处都是战乱,百姓颠沛流离,三方势力,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也就在这个时期里,大夫被抬到一个极高的地位。其实从古至今,想要找一个大夫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好大夫。而神医在战火纷飞的时代里,更是千金难求。
他们不仅被百姓尊崇,更是成为达官显贵竞相争取的对象。而三国时期最著名的神医,正是华佗。
提起华佗,就不得不提起曹操,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曹操非要杀华佗呢?后汉书揭露真相,证明了曹操是对的。
三足鼎立,群英荟萃
一定的历史人物要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发展。所以要清晰地了解后汉时期,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后汉时期,皇帝年幼,皇权衰微,有野心的大臣和诸侯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谁都想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所以形成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
其中以魏,蜀,吴三家势大。他们分割了几乎所有的封建经济发达地区,孙权占领富庶的江南;刘备占据易守难攻的蜀地;而北方则是曹操的主要地盘。
刘备孙权都是逐渐吞并附近大大小小的诸侯和割据地,并且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里消灭较小的势力,实现内部的统一,巩固自己的统治。
曹操与华佗
同样曹操也不例外,相比较于刘备和孙权依靠本领高强的下属,曹操其实自身就很有本事。现在有些影视化作品和文章都把曹操归为白脸儿奸雄的范围,其实并不是如此。
曹操是很惜才,爱才的一位主公,比之刘备,他用人不疑。所以不会无缘无故是杀害有才之人,那么他为什么要杀这位神医华佗呢?
其实后世可以通过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字古籍记载,来分析原因。后汉书中写到“为人性恶,难得意”一句道出真谛。
这句话的意思是,华佗恃才傲物,仕途不得志。其原因很简单,古代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乱世,诸侯为提高自己的势力,到处拉拢有本事的士大夫。所以读书入仕的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华佗。
在古时候,医生这个职业虽然深受百姓的爱戴,也成为达官显贵和有钱人的拉拢对象。但相较于士大夫,还是属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的范围,地位远远不及士大夫。
在华佗心里也有这样一个入仕的梦想,虽然华佗是天下闻名的圣手神医,但仍然心中慨叹。
而此时的曹操为想要积极入仕的华佗提供了一个天大的机遇。曹操日夜为战事劳累,患有严重的头痛病,每每发作,头痛欲裂,生不如死。
有人向曹操建议,“有一个当世神医,名叫华佗,他可医治此症。”于是华佗来到了曹操身边。
华佗的本事
那这位当世神医,究竟有什么样的本事呢?用现代的话说,他是一名优秀的,难能可贵的全科医生。
华佗对于内外科,儿科,妇科都有一定的造诣。为了治疗疾病,有时不得不开膛动刀,所以他发明了麻沸散,极大地减轻了受伤人员的痛苦。并且结合针灸疗法,内外兼顾。
华佗继承了扁鹊“治未病”的思想,所以推崇养生之道。华佗知道国力衰弱的原因正是国民体质的下降,所以进行了研究,编纂了一套五禽戏,模仿动物的习性,已达到锻炼的目的。他倡导全民运动,正因如此,华佗开创了我国医疗体育的先河。
一代神医圣手的陨落
正是因为华佗有这样的本领,曹操才会任用华佗,来治疗自己的头痛病。这也为华佗提供了一个机遇,一个可以入仕的机遇。
华佗以针灸之法为曹操治疗,效果甚好。但随着局势的日益变化,政务军务越来越繁忙,曹操的头痛病也每况愈下。华佗提出了开颅之法,曹操当然不会同意。
其实就现在来看,开颅也是有很大危险性的,更别提医疗落后的古代社会。而且此前没有先例,曹操自然不愿意冒险。
曹操不同意,就体现不出华佗的价值,又如何向曹操提出要求呢。于是华佗想了一个办法,说曹操病入膏肓,只能延长寿命不能彻底根治。
还以收到家书,妻子病重的理由回家。曹操多番征召不回,用不给曹操治疗为手段,以此让曹操知道自己的重要性。
这时的曹操已经清晰地了解华佗的最终目的,很痛恨华佗这种恃才傲物,以此威胁自己的做法。毕竟没有一个古代的枭雄和君主愿意被下属威胁。
曹操查证华佗的理由都是谎言,只是威胁自己的一种恶劣手段,所以华佗被下狱,最后被斩首。
在当时看来,华佗也没有什么大罪,也就是想要谋个一官半职,处死的惩罚实在是残忍了一些。曹操的幕僚也多次为华佗求情,请求饶过华佗。
其实曹操是离不开华佗的,那么为什么非杀不可呢?但是不要忘记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提出开颅之法又罢工不干,这实属是犯了君王的大忌。
也难怪曹操会起疑心,如果只是求个一官半职曹操也不是不会同意。但他恃才傲物,以此威胁君主,这就是自己把自己往死路上逼。
小结
华佗死前,其实已经认识到自己做法的错误性,想要给后世留下自己的一些医疗成果。但可惜的是,除了麻沸散和五禽戏外再无其他。
封建社会中,没有什么能够超过皇权,以威胁手段是不可取的。哪怕是历史上公认的有才之人,哪怕是再有惜才之心的君主,也不曾例外。这是历史的必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