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张学良与杨虎城发起的“西安事变”推动下,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与此同时,红军改编成了八路军,经过反复沟通协商,蒋介石最终只给了三个师的编制。为此,很多红军高级干部都不得不降职任用,能当上八路军正副师长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不仅会打仗,而且资历威望也高。
经过统计,八路军六位正副师长,有五位后来成为了开国元帅,分别是115师师长林总、129师师长刘伯承、120师师长贺老总、115师副师长罗荣桓和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只有120师副师长萧克没授帅衔。按理来说,没有元帅,至少封个开国大将吧。但令人意外的是,萧克最终只是上将,这是为何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众所周知,萧克的资历并不算低,他1927年入党,甚至比有些元帅和大将还要早。萧克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不仅是科班出身,而且还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可谓是文武兼备。红军时期,他历任红六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和他同为方面军副总指挥的王树声,后来都是大将。
除了资历老,萧克打起仗来也不含糊。在苏区反“围剿”作战中,他英勇无畏,经常冲在最前面,屡立战功,还曾经俘虏国军旅长侯鹏飞,荣获二等红星奖章。红军长征前,萧克率红六军团先遣西征,他指挥部队冲破敌人围堵,转战千里,最终与红2军团胜利会合。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克担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率部参加了忻口战役、反“十路围攻”和反“扫荡”作战。除此之外,萧克还积极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解放战争后期,萧克调任四野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参与指挥大军南下作战,部队横渡长江,进军中南。
建国后,萧克担任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副部长,负责全军的教育与训练。由此可见,萧克的资历、战功和职位都是绝佳的,但他却有一样不足,那就是政治表现。萧克在几次重大关头,都没有表现得很好,特别是反“张国焘路线”不积极。这些因素,都对他日后的军衔评定有影响。
但萧克对于军衔高低,却并不是特别在意,毕竟他还是第一开国上将。值得一提的是,萧克将军后来撰写了很多回忆录,还获得“茅盾文学奖”,实在是令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