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关于明代历史的普及读物和网络上,对明朝火器都有着浓墨重彩的描写:
从威猛无比的红夷大炮到一代“神器”三眼火铳;从京城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到配备火器、威震天下的“戚家军”……都使得“明代火器粉”赞叹不已、心向往之。
在细心研究之后,我们发现,明朝火器部队既有实战中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袁崇焕镇守的宁远,炮轰来犯的后金劲旅,击伤努尔哈赤;又有在萨尔浒决战中的血流成河、折戟沉沙。所以说,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仅仅依靠火器的作战优势取胜,那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说起明朝的火器,我们不能忘记了徐光启,在火炮的引入和实际运用过程中,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
徐光启——引进西方火炮的第一人
徐光启(1562—1633),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官职相当于副总理。
为了明王朝能抵御剽悍后金军的进攻,挽救处于内忧外患、风雨中飘摇的明帝国,徐光启在澳门葡萄牙人的帮助下,从澳门引进先进的西洋火器,他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都有建树。
徐光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个人。
在公元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徐光启引进改造的高仿版红夷大炮,在明朝守将袁崇焕炉火纯青的统领下,炮击后金攻城部队,史书中的形容相当贴切且耸人听闻:“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在战斗的最后两天,一炮击中后金军主帅努尔哈赤,八个月后,努尔哈赤“含恨离世”。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战役明军惨败,徐光启接到万历皇帝任命:“徐光启晓畅兵事,就着训练新兵,防御都城。”一个月后,再次降旨:“徐光启升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管理练兵事务。”
要练兵,就需要挑选作战威力巨大的火器。在徐光启看来,当时的西方火炮无论从制造工艺还是实战威力上,都远远优于明朝自产的火器。于是,从天启元年起,徐光启便奔走呼号,力主从澳门——当时葡萄牙在东方的武器生产基地进口西方火炮,明朝在与后金作战前期之所以具备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徐光启堪称首功之臣。
葡萄牙炮手试炮被炸身亡
在当时的环境下,徐光启意识到火器作战对冷兵器时代战争的颠覆性变革,上书朝廷,建立明朝火器部队。
他把希望寄托在从澳门获取新装备上,“澳中火器日与红毛火器相斗,是以讲究愈精。”澳门葡人直接设厂仿制荷兰“红夷炮”,大炮的长度、口径、射程、精度及威力接近近代火炮,完全能满足徐光启的要求。与徐光启交往甚厚的明末西学翻译家李之藻,记载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向澳门求购武器的过程。
天启四年(1624年),从澳门赶来的葡萄牙人得到明朝信任,迅速投入造炮、训练等准备工作中去,可谓全身心投入。但随后在试验大炮时,葡萄牙炮手哥里亚因事故被炸身亡,天启皇帝下诏礼葬。虽然葡萄牙人因此被送回澳门,但这些大炮却被留在京师周边和辽东边防要地,精通火炮技术的茅元仪还专门为这些火炮设计炮车。
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大举进攻袁崇焕镇守的宁远,明军“其得力多藉西洋炮”,这些大炮是“茅元仪与满桂(明将)依式为之,欲载以取盖州,乃置宁远,竟用以歼敌”。战争前有11门大炮尚在城外演武场中。火器把总(炮兵司令)彭簪古提出把所有火器移到城内,但有人提议放在城外使用即可,甚至还有人为避免敌人得到,建议提前破坏。
逆转乾坤的11门红夷大炮
如果这11门红夷大炮在战前被毁坏,那么宁远之战的历史将被改写,袁崇焕守城的二万明军和城中的百姓,将被努尔哈赤尽数屠戮!
袁崇焕倾向徐光启所言的“坚守城池之策”,将大炮移入城内,在后来的守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蓟辽总督王之臣在上奏中提到:“城上铳炮迭发,每用西洋炮,则牌车(楯车)如拉朽”。这与史料的记载如出一辙:“城内架西洋大炮十一门,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红夷大炮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袁崇焕因此获得“宁远大捷”,暂时稳定了辽东的局面,明帝国赢得了残喘之机。
战后被封为“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的火炮,正是徐光启与李之藻从澳门运来四门炮中的第二门。《清朝开国方略》中记载着努尔哈赤当时的愤懑:“朕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也?”,发出“名将之花凋谢在宁远城下”的哀叹。
但奇怪的是,徐光启不但没有享受到功臣的待遇,反而卷入了残酷的明朝党争,就是拉帮结派、你死我活,为了达到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往往欲置对方于死地而无所不用其极,更把国家社会利益丢诸脑后。
在这样的严酷的党争之下,加之自己的学生张焘、孙元化由于战事不利被处死后,徐光启终于心灰意冷,转而开始钻研天文历法。崇祯六年(1633年),徐光启在愤懑中去世,明代最为耀眼的科学巨匠就此陨落。
大明黑科技天下无敌?
可是明军在与后金部队对决的萨尔浒之战(1619年))中,明朝火器部队遭遇了滑铁卢。这场战役发生在宁远之战(1626年)七年前。
此役,八万明军伤亡过半,共损失火器近两万具,根据这个数据,不难得知明军中装备的火器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而作为对手的后金一方,几乎没有火器,皆以弓箭、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为主。
冷兵器战胜热兵器,今天看来颇为反常,但放在17世纪之初却并非不可能。事实证明大明火器也不是万能的。
有些史料对明朝火器有一些夸张的描述,明代宋懋澄在《东征纪略》中记载将军炮“一发决血衢三里,草枯数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小型原子弹,大明黑科技天下无敌。但实际情况是,当时,不管是明朝自身发展的火器,还是引进的西方火器,都还没有成熟到能完全取代冷兵器的地步,更不可能像现代电影展现的场景中,对冷兵器军队突突突进行大屠杀。
的确,相比冷兵器,火器有很大优势,例如鸟铳射程比弓箭远得多,大炮更是攻城利器。在日本战国时期的长筱之战中,织田信长凭借火器创造了战胜武田家精锐骑兵的奇迹,但这很大程度取决于长筱战场平坦的地势和织田家修筑的拒马工事。那时候的火器要发挥作用,必须满足天时、地利,像明军装备的大部分火器,发射弹丸都比较小,通常只能平射而不利于仰射,在山地作战肯定要吃亏,如果是潮湿天气在山地作战,就更要吃大亏。
明将孔有德降清以后,带来的力量对比
在《折戟沉沙!明军火器部队在萨尔浒覆没的背后》一文,我们分析了明军火器部队在萨尔浒覆没的原因,山地、丛林作战;天降大雪、导致黑火药受潮、铳炮哑火,进退维谷、腹背受敌。当然也有深层次的原因,明军武备松弛、军政顽疾的集体爆发,明军面对的后金部队,是一只凶悍的快速骑兵部队,明军折戟萨尔浒也在情理之中。
仅仅依靠先进火器作为制胜的法宝,也不可能挽救明朝大厦之将倾。徐光启死后,形势进一步恶化,他引入制造的先进火器发到各地,“将帅多不得人,城守不固,有委而去之者。及流寇犯阙(边境),三大营兵不战而溃,枪炮皆为贼有,反用以攻城。”
更麻烦的是,明朝很多掌握火炮技术的重要官员投降满洲,带走了大量的火炮、先进的造炮技术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例如,当年在涿州护送徐光启等从澳门购来大炮进京的冯铨,后来就归顺了后金。
崇祯五年(1632年)明将孔有德带着大量火炮、火药以及军队投降满清,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方先进武器装备上的力量对比。
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杀之后,传教士汤若望带着徐光启等人耗费时日修订的历法和造炮技术更换门庭,替新朝廷服务,为彻底打败明朝残余势力及此后疆域拓展作出了“贡献”。
毕生追求富国强兵、根除外患的徐光启始料未及,自己辛苦引进的先进西洋火器会产生如此戏剧性的效果。
往期回顾:
折戟沉沙!明军火器部队在萨尔浒覆没的背后
一战成名!大明火器的高光时刻
攻城!从身穿双重重甲的后金“死士”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