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在穷困潦倒之际晚遇西周明主,以自身卓越超群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而获得西伯姬昌的重用,因此成为西周帝师。
但是在2012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石嘴头村中的石鼓山古墓群中找到了一些记载着姜子牙真实身世的古物,
而从这些古物所透露出的信息上来看,姜子牙被姬昌重用还存在着其他的原因。
陕西古墓,属于姜氏
所以,考古学家在陕西石鼓山的古墓群中究竟找到了什么足以改写历史的发现呢?他们又是如何将这个墓葬群与姜子牙联系在一起的呢?
2012年,考古人员在石鼓山的三号墓中挖出了一组刻有“户”字为徽章标记的青铜器物,让他们不由地联想到了陕西“户县”中的“扈姓”。
《史记》中有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而这有扈氏一族又分裂出了“蒲氏”,蒲氏又是世袭的氏羌西戎的酋长。
所以,有扈氏与羌人同属一脉。根据甲骨文的记载,
羌与姜又是同一个部族,只不过羌是用来形容部落中的男性,姜则指代女性。
但由于这种分开指代会滋生男女对立的矛盾,因而后期这个部落中的人就用“羌”来作部落,“姜”作姓氏。
姜子牙的“姜”也是出自这个部落。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墓中找到了一个佛龛和助葬之器,佛龛上面写着“中臣尊鼎,帝后”。“帝后”是指周武王的王后邑姜,这就说明此鼎原是王室中所有,因此能获鼎之人与王室一定存在着某种亲密的关系。
助葬之器是墓主人在死后能得到邑姜代表着周朝赠送随葬器物,因此他肯定是朝中举足轻重的权贵。并且,学术界已经公认了王后邑姜是姜子牙之女。
所以,
既是姜姓贵族,又与王后关系亲近,那这里应该就是姜子牙的家族墓地。
出生羌族,得以重用
带着这个结论,考古人员继续对石鼓山古墓群进行勘查,在这个时候他们又找到了一些能讲述姜子牙真实身世的实物史料。
为什么会说是真实身世呢?
这是因为在流传于世的史料古籍中没有关于姜子牙出身的确凿可信的记载。
就比如在《孟子》中只是写着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在《吕氏春秋》中写有“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所以,就连姜子牙究竟籍贯何处?从古籍中无法分辨明晰。
因而,石鼓山古墓群的发现就成了考证姜子牙身世的仅有参考资料。从这些实物史料中,考古人员也找到了一些足以改变历史证据,而且这些证据也能解释姜子牙为何会被姬昌重用。
首先,从墓葬的形制上来看,这是一处始建于商朝的家族墓群,在西周年间仍被启用。
其次,从墓葬的选地来看,
此处距离西周都城岐山很近,这说明了姜氏一族与姬姓一族在商朝年间就已经存在着往来了。
而这一点也能从古籍中寻找到相关的佐证,史书有载周朝的先祖公亶父就娶了羌族太姜为自己的正妻。
那么,姬族为何要与羌族保持紧密联系呢?原因是想要拉拢强大且古老的羌族。
羌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已经在中原西北的广大区域定居而生了,按照《晋语》中的说法,羌族的先祖是“炎帝”。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这个部落也变得愈发强盛。
根据殷墟遗址中所发现的甲骨卜辞中记载,商朝还将活跃在西边的羌族看作是王朝的劲敌。另外,在《周易》中描写的商王武丁亲征羌族的那场战争也能看出羌族的强悍。
史书中写道,商王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彻底打败羌族,而经此一战后,商王朝也变得疲敝。
所以,对于姬周一族而言,他们希望能够与羌人建立起紧密的关系,这样就能让这个强大的部族成为自己争天下时的助力。
而出生于这个羌族的姜子牙也就因此身世得到了姬昌的另眼相看。
身份贵重,才获重用
那么,姜子牙会是羌族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吗?由于传世的古籍中并未留存姜子牙在投奔姬昌前的详细记载,这也就造成了对姜子牙真实身份的考证困难。
如果姜子牙真的像史书中记载的那般是个籍籍无名之辈,那按照先秦时期的社会信仰着“贵族血统论”的观念,姜子牙是不可能成为帝师获得如此重用。
先秦社会中,王族国君通常都会启用贵族子弟,让他们带兵领将出征。所以,倘若姜子牙没有贵族出身,他很难成为一国的帝师。
当然,这也不是说西周先王缺乏用人的雄才大略,只不过当时社会上的趋势就是重用亲族。因而,姜子牙
他一定是羌族中的重要存在,才会获得姬昌的高度重视。
而这一点也被陕西石鼓山的古墓群所出土的文物中证实了。考古人员经过持续2年的挖掘,一共清理出了15座墓葬,在这之中共计发现了92件精美的青铜器物。
其中的一部分是铸造于殷商年代的器物,就比如说热锻薄壁青铜器。
能在商朝年间就拥有了青铜器物的家族一定社会地位很高,因为这些器物是身份等级的象征。
由此也可证实,姜子牙的家族是羌族部落中的重要人物,早在商代就已经地位非凡了。另外,如果不是姜子牙身份贵重,他的女儿邑姜也不可能嫁与周武王作王后。
所以,在姜子牙准备投靠于姬昌门下之时,这位西周先主也知晓了姜子牙的真实身份,才会对他生出笼络之心。
虽说考古学家还未完全将石鼓山墓葬群梳理完毕,但从已解读的文物史料中已经能向世人揭示了姜子牙的真实身份。相信在日后,考古人员能从这里解读出更多关于姜子牙以及其家族的发展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