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明廷就曾引进并自行铸造火器,成立神机营,在对清军作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努尔哈赤就是死在明军炮火之下。清朝问鼎中原后,康熙帝十分重视火炮的作用,于是下诏沿袭明朝旧制,改神机营为火器营。
康熙时期建立的火器营,是从蒙八旗和满八旗中筛选兵卒。当时清朝掌握的火器技术可以生产鸟枪、子母炮和红衣大炮,所以火器营中出现了鸟枪护军和炮甲两个兵种。六名鸟枪护军和一名炮甲组成一个作战单位,由一位佐领统帅。
乾隆时期,由在城外设立外火器营,故而将康熙时期设立的火器营称为内火器营。内营拥有鸟枪护军和炮甲两种兵种,外营却只有鸟枪护军一个兵种。两营共有五千鸟枪护军和八百八十名炮甲,作为常备军。
由此可见,清朝时期火器营的火力应该不俗。
虽然鸟枪护军的人数远远超过炮甲人数,但在清初时期,清军对于神机营火炮的依赖要远远超过对鸟枪护军的依赖。
火器营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火炮有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和威远将军炮。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是由比利时教士南怀仁为清廷设计并制作成品,该炮净重四吨、炮长三百一十厘米、拥有十二点五的口径。该口径和现代主战坦克火炮口径类似。
威远将军炮,在清军攻城拔寨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它重量轻,仅有三百公斤;炮管小,仅有六百九十毫米;射程短,仅有一千至一千五百米左右的射程,但却拥有二百一十二毫米的巨大口径,能够在野战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就使用了该炮,效果极佳。
总体来说,清初时期火器营所拥有的火炮大小基本超过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但过于注重重火炮的研究也使清军在作战中并不容易携带,也注定许多大型火炮只能留作守城之用。
即便清军中拥有大量的炮兵人才,但其综合素质仍赶不上其他国家。同时期法国野战炮兵可以在一分钟内发射野战火炮三到四发,是清军发射效率的三倍多。
清末光绪年间,世界各国火炮发展迅猛,而清朝自乾隆朝之后就基本放弃了对火炮的研制和生产,直至清末洋务运动开始后才重新重视起火炮来。
光绪九年,金陵制造局引进美国技术,仿制出神机炮。神机炮并非清初时期的那些轻重火炮,而是一种机关炮。通过转动把手,可以实现快速的连续击发,可以达到每分钟三百五十发的射速,射程可以达到两千米左右。
这种可以提供持续火力的装备立即得到清廷的青睐,并大量生产。在中法战争时期,清军利用神机炮重创法军,后来也被北洋水师装备在军舰上。
纵观清朝火炮的发展,其实并不是像许多人说的那样严重落后于世界。至少在清初时期还基本与世界其他国家保持着大致的水准。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清中期开始,清朝在火炮的研发和制造上就开始落后。虽然清廷在洋务运动中大量制造先进火炮,但却再也追赶不上列强所拥有的火炮水平了。
参考资料:《皇朝礼器图式》
注:文字来自钧儒说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了解更多历史故事,欢迎关注钧儒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