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萧何的三次人生危机告诉我们:跟着混混皇帝做事,风险系数很高
创始人
2025-07-25 17:32:49
0

老话说: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古时候,有文才和武艺者,都喜欢投门拜帖,想尽一切办法,加入到官员的队伍中,位列朝堂之上,为朝廷做事,为皇帝卖命。

一切有果必有因,臣民们如此希望进入体系中,是渴望得到巨大的好处:一朝为官,便不用在锄头底下、黄土之中刨食,拿着朝廷的俸禄,还不用纳税(交粮),更不必去给别人服徭役白干活。

不过,这份皇粮也并不好吃,弄不好,官员的乌纱帽保不住倒是小事儿,性命都有可能随时丢掉。

“伴君如伴虎”,老虎喜怒无常,发威之时,必要伤人,而追随着开国皇帝,风险系数更是提升数倍,如刘秀、李世民那样善待功臣的开国皇帝,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刘邦,一个历史上有名的混混出身的皇帝,不务正业(《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先祖,但两个人的性格、处事风格大相径庭。别看刘邦在创业时,表现得似乎很大度,很平易近人,不拘一格用人,信任臣下,使得在项羽那儿混不下去的韩信、陈平等人,都纷纷投奔而来,但在骨子里,刘邦的小心眼也是很强烈的,猜忌之心非常重。

韩信、彭越、英布、卢绾、樊哙都是武将,统有兵权,被刘邦猜忌也就算了,萧何作为一介文臣,从头到尾跟着刘邦一起创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接二连三地被刘邦怀疑,甚至差点丢掉性命,就令人不平了。

萧何,沛县故吏,在刘邦早期混迹民间,不被众人看好时,他却“慧眼识珠”,不断帮助刘邦度过难关。(“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起兵后,萧何更是不离不弃,始终追随他打天下。他更是向刘邦荐举了韩信,为刘邦战胜项羽平添了一把利器。

天下初定后,萧何又为老刘家天下的稳定考虑,亲自策划参与除掉韩信。这样的一位大才,要能力有能力,忠诚更是不缺,可刘邦偏偏对他不放心,前后遭受多次猜疑。

萧何坐镇大后方,刘邦考验其忠心

公元前206年夏,汉王刘邦突破项羽布下的封锁圈(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控制汉中通往关中的出口),灭掉三国,占据关中,随即东出,与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联合各诸侯,对项羽发动进攻。双方你来我往,成皋之战、彭城之战,刘邦均遭到惨败,仓皇出逃,“急急如丧家之犬”。

面临困境的人,如果有人能够帮衬一把,他会对别人感恩戴德。但对于帝王而言,他们在失败时,最容易对别人产生深度怀疑。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丞相,有疑君心也。”

萧何只知道傻乎乎地坐镇大后方,只知道一心一意做好后勤保障,哪会想到主子会在这个时候,怀疑自己。谋士给他出主意:你赶紧把家族子弟送到前线去吧,让他们呆在汉王的眼皮子底下,这样一来,汉王才会对你放心。

萧何惊出一身冷汗,赶紧照办,送亲人上前线,这才赢得了刘邦的赞许,化解了第一次人生危机。

“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何从其计,汉王大悦。(《史记.萧何列传》。

襄助刘邦平叛,萧何再被怀疑

汉十二年秋天,英布看到韩信、彭越的凄惨下场后,因惊惧而叛乱。刘邦本想让太子刘盈率兵前去镇压,但遭到吕后、群臣的强烈反对,刘邦只得拖着病体,再上前线。

皇帝在前线搏杀,身为丞相的萧何,出于职责和忠心,尽心尽力安抚百姓,并自掏腰包,购买物资,送到军队中。

“何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史记.萧何列传》)

萧何治理下的关中地区,社会稳定,百姓乐业,可奇怪的是皇帝刘邦又不停地派使者回长安,既不要军械物资,也不询问治安问题,只是一味探听“丞相萧何在干嘛?”

萧何一头雾水,不明就里。此时,又一个高人指出萧何面临的第二次人生危机:你有灭族的危险啊,为啥呢?你在关中地区十余年,一直就没动过地方,你又处处为百姓着想,得到人们的拥护,如此一来,民心所向,都感念你的好,皇帝能放心吗?

“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史记.萧何列传》)

玩政治手腕,萧何真不行,他以为尽职尽责,安抚好百姓,皇帝就会赞赏他,其实是大错特错。当危机再次到来时,这位高人的点拨,令萧何恍然大悟:原来,皇帝又怀疑到自己头上了,这真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啊。为了避嫌,萧何赶忙按照高人的指点,大量强占民田,把自己的名声搞臭弄遭。

收到百姓对萧何的控告,皇帝刘邦反倒高兴起来,“上大悦”。

为民生而请命,萧何被下大狱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回到长安,面对百姓对萧何的控告,他喜滋滋地问萧何:为什么要鱼肉百姓?

为什么这样做?萧何本不愿意这样做,可是这样做的原因,他又不能明说。

他只好一边承认错误,并趁机真心实意地请求皇帝,将废弃的前秦禁苑开放,把里面荒芜的土地无偿赐给百姓,最好把百姓的刍(稿)赋(秦汉时代,政府免费供给农民耕牛,但农民必须按户向政府缴纳饲料钱)也免了。

刘邦对萧何的忧国忧民之心,非但不欣赏,反而是异常生气,“上大怒: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把萧何投入大狱。

萧何年事已高,身陷囹圄,担惊受怕,度日如年。幸好刘邦“听人劝,吃饱饭”,认为处置萧何,会失去民心,便把他释放出来,“何入,徒跣谢”。

刘邦能够以底层人奋斗至皇帝位,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但他始终还是消除不了“疑心臣下”的心态,这种心态实质上是源于他的自卑心理。

他出身低微,无论在众人面前,显示出多么大度,他骨子里还是非常敏感,这种敏感就是自卑在作怪。他会认为自己低微的出身,不具备足够的令臣子忠诚的资本,这便导致他不会完全相信任何臣子,总觉得他们每个人都会背叛自己。

开国皇帝中,具有这种心态的,不止刘邦一人,明太祖朱元璋比刘邦更严重。反观出身皇族的刘秀,出身世家贵族的李世民,就显得非常自信,这份强烈的自信,使他们对臣子产生深度的信任感,信任之下的君臣关系,呈现出封建社会罕见的和谐。

刘邦的小心眼,让萧何吃尽了苦头,萧何当初选择混混作为主公,肯定是没有想到风险系数这么高,害得自己差点命丧牢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横... 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现在国际局势的格局。现在的联合国五常基本都是在二战中做出了极大牺牲和贡献的国家。...
原创 只... 二战后期,日本军部突然下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动员令:要求所有所有非军事部门的人员全体上山挖松树。 不得...
原创 朱... 朱元璋一共铸了大约三十多块铁券,具体数字我们很难查验。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些铁券无一例外都是那些跟着朱...
原创 秦... “秦王宫阙霭春烟,珠树琼枝近碧天。” 姓氏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繁衍了近几千年,一个简单的姓氏背后都隐藏着...
原创 朱... 说到明朝,就不得不提它的创立者朱元璋;朱元璋完全是一个草根逆袭的人物,他是一个“穷三代”,他从小就给...
原创 曹... 曹操有25个儿子,6个女儿,其中有3个女儿:曹节、曹宪和曹华,被曹操一口气都嫁给了同一个人。那么是谁...
原创 洪... 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以推翻清朝暴政,建立人人平等自由的国度为目标,吸引了...
山西吕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光明日报太原10月23日电(记者李建斌、杨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吕梁市离石区吉家村遗址发...
原创 成... 古代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利也是至高无上的。天下臣民都要服从皇帝的命令,皇帝身边的人的身...
宋太宗赵光义:一个不懂军事的皇... 在毛主席所写的《沁园春》中,他对于古代建功立业的帝王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情。作为建立新中国的人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