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秦陵兵马俑再次露面,给全球带来巨大的震撼。兵马俑仅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那庞大的军队、精湛的制作技艺、栩栩如生的武士面容,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站在兵马俑遗址上,从高处俯瞰,可以看到气势磅礴的大秦帝国军队。而在这些兵马俑之间,隔着一堵堵宽厚的土墙,引起人们的好奇。这些土墙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是为了防止兵马俑之间的争斗,还是为了防止他们窃窃私语呢?让我们分析一下兵马俑之间的土墙是何用意。
首先,这些土墙可以被视为承重墙。专家研究发现,这主要与秦始皇兵马俑的建造过程有关。修建者首先挖了一个深达5米的大坑,将地基夯实,然后修建了10道土隔墙,将整个俑坑分成11个通道,每个通道都铺满了青砖。因此,兵马俑深埋在地下5米深处,仿佛在一个巨大的房子或棚子里。这需要在兵马俑上方放上盖子,盖子再覆盖土壤。由于兵马俑面积庞大,这些盖子不能是一个整体,而是分成若干部分组合在一起。这10道土隔墙因此成为承重墙,非常坚固,经受住了千年的风雨洗礼。这表明当时的工程质量非常可靠,远非豆腐渣工程。 至于屋顶为何看不见了,这是因为经过千年,木制屋顶已经风化腐烂,变成了灰尘。兵马俑的土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支撑和保护作用。 其次,这些土墙也可视为隔离墙。兵马俑的形态各异,每一个兵马俑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在排列兵马俑的时候,也有地位和级别的区分。兵马俑之间的位置和队列都有明确的规定,不是随意站在一起的。因此,这些土墙就发挥了分隔作用。此外,这些墙也有保护作用。千年前,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或地震,没有隔离墙,整个阵列的兵马俑可能会遭受灾害。因此,建造隔离墙就可以保护兵马俑。今天我们能够看到这些雄伟的兵马俑,正是因为土墙的保护。兵马俑经历过项羽的焚烧,多次遭到人为破坏,再加上2000多年的覆土重压,本已经损坏严重。在这其中,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修复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土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它们。 那么为什么现在不挖掘这些土墙呢?首先,这些土墙本身就是承重墙,挖掘的意义不大,而且其中也不可能深埋有什么有价值的文物。挖掘会浪费人力物力,将这些承重墙挖走后,兵马俑就会失去支撑,显得杂乱无章。相较之下,保留这些土墙,整体美观,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其次,秦始皇兵马俑建造时就是这样的,或者在出土时就是这样的。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原貌,才是最有价值的考古发现。考古不是为了人为改变,而是为了尽可能地保持原样。土墙除了是承重墙,同时还能减少空气流动,对兵马俑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保留这些土墙更有助于兵马俑的保存。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一直是文化保护的瑰宝。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的发现,兵马俑可能仍然沉睡在地下。秦始皇,中国第一位统一的皇帝,于公元前210年去世,被葬于陵墓中心。他的陵墓周围环绕着举世闻名的兵马俑,这些陶制的俑体形态各异,与它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一起,以及中间的隔墙,构成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