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姑姑家的孩子三年级,听他说这个月农历初一的时候,老师带他们去了将军故居,我十分欣慰,让现在的孩子们多学一些历史知识,认识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真的太好了。
他对我说:“这次老师带我们去了一个将军故居,我懂了今天我们生活的来之不易,也知道了以前的战士们多么的不容易,我们一定传承革命精神,做时代的好少年。”
我看到他带回来的照片才知道,原来他们去的是“许光达故居”。
许光达是新中国十大将军之一,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毛主席对他十分赞扬!
唯一的一位“低一级”的大将
1955年授衔还没有开始前,许光达就得知了自己要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他十分不安,他对家人说:“曾经有多少和我并肩战斗的战友都牺牲了,我现在怎么能得这个军衔啊。”
最后他马上给贺龙提出,希望降衔,并且还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降衔申请,大意思就是,我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希望降衔,把我授予上将军衔。
毛主席看到许光达的申请书后,感慨万千,因为当时还没有谁主动提出过降衔呢,大家都嫌自己军衔不高呢。
毛主席并没有同意许光达的申请,许光达多次给中央军委打申请,都被驳回,无奈之下,他又申请,要降低行政级别。
最后毛主席看到他如此执着,同意了他的申请,就这样,在开国十大将军中,其他9位都是行政4级,只有他是行政5级,也就是说,他同样是十大将军之一,但工资和行政级别却自愿降低。
这就是我们令人敬佩的许将军。
毕业于黄埔军校炮兵专业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东山市,1921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算起来和毛主席算是老乡。
1925年,许光达在阅读了大量的革命思想刊物后,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主攻炮兵。据说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他曾在登记册上写了“死不退出共产党”的誓言。
1930年2月,许光达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他不仅担任红六军的参谋长,还先后担任了红二军团第十七师的政治委员和师长等职务。
他率领部队参加了巩固洪湖苏区的斗争,同时还在红二军团南征的过程中参与了津市、澧州、松滋等战斗。这一时期,他在军参谋长的职务上加强了司令部的工作,为红军的战斗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许光达成为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在荆门地区的作战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面临困境时,他不畏艰险,果断决定攀登悬崖突围,展现了出色的决断力和执行力。他表现突出挽救了部队的骨干力量,为中国革命事业保留了重要的战斗力。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许光达在深山老林里坚持战斗两月余的经历。他率领部队转至房县、兴山交界的九道梁地区,顶着敌人的围剿,在深山老林里坚守战斗,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但不幸身负重伤,不得不去治疗。
1932年5月,许光达前往莫斯科,在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深造,期间做手术取出身体里的子弹,两年后转入东方大学高级训练班学习国外战术,可以说,这为日后党内的精英人才奠定了基础,他不仅掌握了坦克和汽车的结构原理等,还学会了很多坦克攻防技术。
七七事变后,许光达申请回国,随后马上到达延安,开始他的辉煌生涯。
刚到延安时,因为他出色的政治才能,他被任命为抗大第三分校校长,培养优秀骨干,后来才被调任中央军委参谋部。
之所以说许光达是一名军事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写了《抗大最近的动向》《论新战术》《红六军历史材料》《历史的回顾》等光辉著作,这对于战士们来说就是宝贵的财富。
解放战争时期,许光达更是辉煌不断,1949年他被任命为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军长,解放后在毛主席的指示下,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担任司令员。
绝不允许搞特殊
1957年,这一年对于许光达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他90岁的父亲离世,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应该办隆重的丧事,特别是有个儿子“在京都当了大官”。
家乡的兄弟多次邀请他回去主持丧礼,提出了许多要求,似乎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许光达将军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坚决不回去。
他说:“我一回去,还要惊动省里的、县里的许多‘地方官’,一个共产党的司令员,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为父亲送殡,这和国民党的官僚有何区别!”
他不愿将家庭的悲伤与政治身份混为一谈,不愿将共产党的干部与国民党的官僚混为一体。他对待家庭事务时的坚持,彰显出他深深根植于革命信仰的坚定立场。
最终许光达将军只派了自己的秘书,携带着200元,代他去料理丧事。
他几次打电话给当地政府,要求他们“严格控制”,不能因为是他的父亲就可以铺张浪费,一定不能超过老百姓办理丧事的标准。
还有一次他的右眼长了个小疙瘩,医生在手术中,由于不慎碰破了眼睑小血管,导致眼睛乌青。医院要追查事故责任,上级保健单位提出要许光达将军转院治疗。
面对这一局面,他坚决不想声张此事,更不愿让那位医生受到责任的追究。
他把身边的工作人员叫来,嘱咐了三条:第一,不转院,第二,不要再声张,第三,还让那位医生继续治疗。
他说:“那位医生并不是有意的,只是年纪大了,手可能有点颤,谁的工作不会出个差错?我若是个普通病人呢?不要因为我,丢了人家的工作!”
在他坚持原则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普通人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公正的强烈追求。这位将军的平凡之举,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教育着我们尊重每个人,珍视平凡中的伟大。
毛主席想念战友
1967年9月毛主席住在上海。
马上就是秋收起义纪念日了,以前毛主席都没有太注重这个日子,今天他特地让张玉凤通知了锦江饭店的炊事员,给他做几个芋头吃。
毛主席说:“40年前的今天,我就是吃了一碗红米饭,拿了几个芋头吃,参加了暴动的。”
张玉凤笑着说:“主席,既然是纪念,不如吃点好的?”
毛主席又说:“正因为是纪念,所以要吃一样的。”
毛主席的话让张玉凤也佩服无比。
两年后的6月,毛主席住进了武汉东湖宾馆,刚到这里就听到了一个噩耗。
原来,1969年6月3日,许光达逝世。
许光达曾任国防部副部长,装甲兵司令员。
毛主席得知后感慨万千,他对汪东兴说:
“记得在转战陕北时,他率晋绥野战军增援陕北,消灭了胡宗南的王牌整编师,还活捉了他的黄埔同学,一个中将师长,那是何等的威风啊,唉,他就比我小10几岁,就这么早早走了。”
毛主席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他吩咐工作人员:“你把我床前的那双拖鞋拿到外边去补一补吧!”
工作人员拿了那双拖鞋去找人修补,走出东湖宾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修鞋匠,可人家接过拖鞋看过之后说没法修补:“都破成这样子了,实在没得办法补……”
工作人员再三央告说:“好心的师傅,拿出您的手艺来,麻烦您就费心给补一补吧!”
回到宾馆,工作人员对毛主席讲了修鞋师傅说过的话,毛主席先是说:“谢谢你。”继而又说:“你不晓得,22年了,这双拖鞋是许光达在陕北缴获的战利品呢!”
工作人员这才知道,原来这双拖鞋对毛主席这么有纪念意义,他是要纪念自己的战友,爱将,许光达将军啊。
时光回溯到22年前,那个充满战火硝烟的年代。许光达曾在陕北与他共同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共同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付出了艰辛。这位战友在陕北缴获了一双拖鞋,成为了那段历史的战利品。
在毛泽东的心中,这双拖鞋不仅仅是一件日常用品,更是一段战友情谊的象征。22年后,当他在休息室想起这双拖鞋时,眼中显露出一丝感慨。他不舍地将这双拖鞋送去修补,希望延续这段珍贵的历史回忆。
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在毛主席心中,它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情感。
在这个短暂而深刻的瞬间,毛主席的眼中映照着过去的岁月,那段战友并肩奋斗的岁月。这双拖鞋,虽然只是一件日常用品,却成为了一段战友情谊的见证。
修补过后的拖鞋,如同历史的缝隙中的一抹亮色,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沧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伟人心中那份深深的情感。
结语
许光达逝世后,家人在他读过的《毛泽东选集》扉页上,发现他生前以刚劲的笔迹写下一首诗:
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艰辛胆未寒。
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
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的卓越贡献将永远载入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史册,他的名字也将永远被以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