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继继承是家族爵位和财产传承不外流的最后保障,通过过继,避免了因各种原因造成无子者社会地位、财富、血缘关系转移至外姓人之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清代,作为宗室的爱新觉罗家族,受自身发展的影响,保留了满洲传统的宗族观念,并在汉化过程中逐渐吸收汉族的宗族观、过继观,最终形成自身特有的宗族观念,并以之为基础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宗室过继习惯和原则。作为宗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近支宗室的过继具有自己的特点。
帝系夭折率居高不下的情况贯穿整个清代。除太祖努尔哈赤外,其他皇帝均有皇子夭折,太宗皇太极育有皇子十一人,成年者八人;世祖福临育有皇子八人,成年者四人。
圣祖玄烨共育有皇子三十五人,成年者不到二十人;世宗胤禛育有皇子十人,成年者三人;高宗弘历育有皇子十七人,成年者十人。
仁宗颙琰育有皇子五人,成年者四人;宣宗旻寧育有皇子九人,成年者五人;文宗奕詝育有皇子两人,成年者一人。帝系如此,诸王支派情况与帝系大体相当。夭折率高,表明宗室绝嗣的风险较大。由于清代中期之前皇室成员生育能力较强,其血脉仍能得到正常传承。
但是自嘉庆帝诸皇子开始,清代近支宗室男丁出生极速减少,许多宗室男性虽成年,但婚后并无子嗣。仅以醇贤亲王奕譞一系而论,醇贤亲王奕譞共有七子,但其支派至重孙毓字辈时,却只有三人,且全部出自溥任支派。惇勤亲王奕誴支派、恭忠亲王奕?支派,情况大致相同,稀少的男丁导致晚清近支宗室频繁进行过继。
清代近支宗室的过继并非单纯延续血脉,同时也具有十分明显的赡养作用。由于满洲社会传统,女性地位较高,使得清代满洲贵族中女性较汉族妇女有更高的权威,体现在立嗣的过程中,就是女性长辈拥有更多的决策权。清代宗室中嫡福晋、嫡夫人在过继嗣子时拥有更高的话语权,是由于清代宗室过继通常具有滞后性。
清代近支宗室往往选择身后过继,而极少采取生前过继。以晚清近支宗室各支派而言,只有奕谟夫妇曾于生前立嗣。身后过继使清代宗室过继的主要目的,由单纯的血脉延续变为赡养,要求继嗣之人必须与绝嗣者之妻能够和睦相处。因此,征询绝嗣人嫡福晋或嫡夫人的意见变得非常重要。
清代近支宗室过继中,入继者年龄一般较小。由于清代宗室多采取身后过继的形式,而入继者所肩负的主要目的是赡养,为了使入继者与须奉养者搞好关系,选择年龄较小之人,有利于培养感情。
即使是帝系过继,两宫皇太后也曾经明确提出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的观点,虽然年龄较小的嗣皇帝确实有利于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但不可否认,从少年时期开始培养感情要比成年后再培养感情更容易。
清代有多次大范围的宗室过继,在选择承嗣人的过程中,无论是皇帝还是两宫皇太后,都考虑到了年龄的因素。
光绪三年,朝廷下诏统计康熙帝后人中载字辈人员,以应对近支宗室大范围绝嗣的情况时就曾经明确要求,经过两宫皇太后的挑选,共选出三人入继近支宗室,分别是载沛、载泽、载澎,三人均属于上谕中所称的二十四门内的成员,是康熙帝的旁系后裔,年龄分别为七岁、九岁、十岁。清政府在过继时选取幼年之人的思路可见一斑。
清代,由于康熙帝的后裔与其他支派宗室取名时采用不同字辈,且晚清时,其他支派的血缘关系与近支宗室过于疏远,双方在过继时从来没有过被政府承认的过继事例。虽然普遍传言载滢第三子溥佑因出生于载滢守孝期间,按规定不能上报宗人府,所以过继给饶余亲王阿巴泰后裔为嗣,但未见官方记载,难以确定真伪。
从清代宗室礼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一方面,由于载滢已于同治七年出继,在恭亲王奕?去世后载滢只是被允许穿孝百日,而并非作为子嗣守孝;另一方面,守孝期内生子虽然有违礼法,但在清代宗室内也并非大罪,清代宗室内曾经出现过服孝期间生子不敢上报,被宗人府查出后依律将其子补入玉碟的情况。
清代宗室过继常常与政治发生密切联系。宗室虽名为宗族,但具有特殊性,宗室成员或多或少具有继承皇位的权力,且可以更多参与政治。特别是近支宗室,血缘与皇帝较近,加之清代一直有重用宗室参政的传统,使得近支宗室有更多接触朝政的机会。
自咸丰帝第二子悯郡王降生后,清代再无皇子诞生,皇位依靠过继传承,三次为延续帝系而进行的过继或多或少引发了政局动荡,特别是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册立“大阿哥”后所引起的动荡,远远超出正常的宗族范畴。光绪二十八年改换嗣子,同样于礼于情难以令人接受。
但是,对历次过继立嗣的猜疑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极少因宗族原因而引起怀疑,如己亥建储时,朝野并不关注大阿哥是谁,只要大阿哥存在,即被看作是慈禧太后欲行废立的表现,而并不是从宗族方面考虑,认为溥儁疏属不可。
宗室出继后,作为嗣子,必然涉及到爵位承袭的问题。清代除十二家世袭罔替的亲王之家外,其他宗室采用降等袭封。清代宗室在袭爵时通常坚持以嫡长子继承为第一原则,因此近支宗室在选立嗣子时,极少令嫡长子出继。
从晚清近支宗室过继的实例来看,除皇子出继亲王为嗣外,嗣子出继后所承袭的爵位较其在本支所应袭的爵位更高。按照清代的规定,亲王余子考授不入八分公;郡王余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贝勒嫡子降袭贝子,余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贝子嫡子降袭镇国公,余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
这里提到的余子是指嫡子,庶出子授爵更低。由远支宗室入继而来的载治、载沛、载澍、载泽、溥佶自不必说,爵位提升巨大,即使是近支宗室内部过继,出继之人的爵位也有所提升。
参考内容来源:《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