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海州地区(今连云港市及辖县)农民起义暴动风起云涌。
一、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海州水灾奇重,饥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官府的斗争。饥民被诬称为“匪徒”。海州官府急忙请求上司派兵镇压。
1911年(宣统三年),海州盐区盐工及家属1400余人,高呼“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口号举行暴动。1910年5月中旬(宣统二年三月)海州发生的焚抢海丰面粉公司的饥民暴动。1911年10月中旬,赣榆县西南部的苘庄湖一带农民举起义旗,附近的盐防营也发动兵变,知县曹运鹏拜求清廷资政院议员王佐良派兵镇压。与此同时,新安镇农民聚众三千多人,向地主富户筹粮筹款,掌握了地方控制权。白皂沟李七(名砚斋)也召集民众起义。大伊山镇秀才任鹭洲、吴荣圃发动农民起义。
王佐良向袁士凯的禀报:“时海州土匪蜂起,千百为群,警报频来,乞援急足”。
海州知州陈宗雍迫于革命形势,在海州城内关帝庙召集地方士绅,老贡生杨节庵说:“我州南境土匪蜂起,交通阻塞,生活来源行将断绝,眼前即待剿匪,恢复交通,谁能为我们剿匪,我们就归向谁,杀吾仇者吾君也。”所谓“土匪”者,主要是打官劫富的农民起义军,他们想利用革命军为其“除匪”,这也正是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必然诉求。1911年11月22日,海州盐防营因不满知州陈宗雍,而集体鸣枪进城,打进州署,开牢放囚,焚毁州官住宅。陈宗雍携眷属仓惶出逃。陈宗雍致电沪军都督,请派兵镇压:“……惟海州土匪蜂起,啸聚数千人纵火抢劫,屠戮同胞,惨无人理。”从上述电文可看出陈宗雍在颠倒黑白、夸大其词,诬盐防营等起义为“土匪”。
二、海州士绅争权夺利辛亥革命后,地主士绅纷纷组党,以期在议会中取得“话语权”。海州五大家族中的谢希愚在家中建立“自由党”,杨磊川在家中建立“同盟会”,沈仲磐在城内火神庙成立“共和党”。海州地区的企业以“殷葛沈杨谢”五大地主家族为主。1885-1911年,沈云沛、赣榆许鼎霖在海州、新浦、赣榆等地兴办企业14家,占当时江苏140家企业的十分之一。1911-1912年间,谢希愚在中大街街南开办的“丰宜”商店资金一万余银元,是当时海州城最大的商店。随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拥袁世凯称帝仍然一意维护清廷的"辫帅"张勋,在复辟失败后,令其心腹白宝山进驻江苏海州,任海州镇守使。白宝山为了扩充部队,在海州地区大肆搜刮,百姓苦不堪言。白宝山被称为"海州王"。他勾结地方官僚,拉拢地主士绅,使海州陷入军阀官僚的黑暗统治时期。
【说明】
以上,选摘选自宋继奎的《辛亥革命前后的海州变局》。该文有两点值得肯定。
一是谈及“海州”时,首先明确其历史范围是“今连云港市及辖县”。这这一个小小的注释,却是今天许多研究海州地方文史的人做不到的,他们常常偷换“海州”的历史概念,将古海州历史完全研究成今海州。
二是文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各地农民起义给予肯定,对陈宗雍、王佐良、曹运鹏、白宝山等封建官僚给予否定,对沈云沛、赣榆许鼎霖等地主阶级代表给予一分为二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