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军入关是中华民族的幸运?有人还说是民族的大幸,依据到底在哪
创始人
2025-07-25 09:32:14
0

当时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将喘着最后一口气的大明王朝送上了亡命之巅。随后李自成在吴三桂和满清的合作夹攻之下,最终又拱手将好不容易打下的大顺政权递给了刚刚跨过山海关的满清军队。

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依我个人看法,积极作用还是远远要大于消极影响的。如果没有当时的满清入关、统一中国,那么谁也料想不到,如今的中国会发展成如何模样?

很多人不认同这个观点,我也能够理解。大抵都只是因为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在从封建社会迈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当中,成为了发展的最主要拖滞因素。所以很多人便将中国近代发展滞后的原因全全都归结到了当时统治中国的满清政府身上,殊不知,“三千年之大变局”这种事儿要客观辩证来分析对待。

满清入关统治中国,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历史的结果,只要历史发展,朝代更迭,那么满清的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偶然中的的必然,因为谁也料想不到千百年后统治中国的竟然会是满清。

满清的到来给国人增添了许多疑问,因为满清朝代所处历史阶段的特殊性,以及这个民族本身的特殊性,所以给国人造成了一定的假象。换作大明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的话,那么后人又会给大明王朝扣上什么帽子呢?

从封建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对于中国这样封建味道极其浓郁的国家来说,必须要经过一场“革命和改革”的摩擦经历,通俗来讲,也就是一场“流血的战争”,如果想要使当时的中国社会步入近代社会,那绝非易事,更不是一次说说笑笑就能实现的大跨步。

因而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而且对近代中国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这一切都要源自于大清王朝所处历史长河中的特殊位置。不少人如今仍然将中国近代的落后以及近现代革命的艰难通通都归结到满清政府身上,我们不能说这一切和满清政府没有关系,但满清政府对这些现象的作用,绝对不是取决性的。

01

清朝奠定了如今中国领土主权的法理依据,这一方面是权威且客观的。清朝前期通过一百多年开疆拓土的战争准备,奠定了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领土雏形。明朝的国土面积要比清朝的国土面积小很多,当时明朝在接手元朝的领土时,就已经出现了“领土不完全接手”的现实,再加之明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到崇祯皇帝执掌明朝大权的时候,明朝政府所辖实际领域已仅仅剩下了三百平方千米。

02

十四、十五世纪是西方文艺复兴的萌芽发展时期,有很多学者将清朝统治时期堪比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其中最著名的学者要当属梁启超先生了。梁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的见解和胡适先生这方面的观点有些类似,这两位文学大家都认为中国古代书籍经过清代汉学的整理和抢救,才使得他们能够重见天日,这个举动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

世人也许只是听说过盛行于明朝的八股文,但却很少接触“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这句话。因为明朝在文学方面的禁锢和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使得当时的假书遍及天下,而明朝在文学方面的官方举动,却使得大量古书得以重见天日,民间私刻图书的风气才得以被遏制。

清代学术主张经世致用,这是顾炎武先生的说法,相比于明代学术而言,清代学术求实不浮夸是亮点。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回顾了明朝的兴亡得失,故而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鉴,最终使得清朝学术分歧变得务实起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清朝前中期体现的比较淋漓尽致,只是因为晚清政府的没落和腐朽,才使得这种人民的责任感逐渐丢失。

03

“如果没有康雍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

这话不是我说的,这番话是戴逸先生所说,所谓的清史权威大家。大家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统治才能的李自成,如果延续了他的大顺政权,那么当外国列强来临之时,当时的中国真的有抵抗之力吗?还是说手无缚鸡之力!

所以有人提出“清朝的入土中原,使得列强入侵中国的时间被推迟了200年左右”,当然这个命题有些片面了。但是当时流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就曾经“大言不惭”过,他说“5000名欧洲军人就可以做到征服明朝,或者征服他们想要征服的省份。”现在再来看这句话,利玛窦当真是大言不惭吗?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我们都很熟悉,满清军队入主中原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悲剧性的,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的残忍举动别致化的“深入人心”。

“剃发易服”的推行过程更是血淋淋的一个过程,“满化”的目的在满清政府的心中无比强烈,对于如何尽快全民地完成这个过程,很多时候对于他们的做法,我们都是不忍直视的。

近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清朝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近300年的屈辱历史。”

郭沫若先生的这句话,我不敢多做论述,但我想这句话还是片面化了,但从满清政府的污点入手,那么,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势必是灾难性的存在;但如果从整体来看,满清的入主中原,以及之后三百年的封建统治,终究还是利弊兼存的。

有甚者,利大于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千... 李斯自从与赵高合谋,将秦始皇之死秘不发丧,矫诏令公子扶苏与大将军蒙恬自杀,就一步步落入赵高的陷阱,最...
原创 《... 题记:近来追剧,不小心就看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发现剧中多数地方跟清朝实际情况非常相似,包括很多细...
原创 曾... 晚清四大名臣,每一位都堪称传奇。但曾、李、左、张四人中,论功勋和影响,还是首推曾国藩。曾国藩字伯涵,...
原创 国... 十四年抗战谱写出无数英雄史诗,战士们的鲜血冲刷了过去百年的屈辱历史,也为祖国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官婉儿之死:才貌双绝却无政治...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暴卒,外界传言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下的毒手,企图学武则天临朝摄政,眼...
原创 皖... 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曾发动一场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谁也没想到,哪怕有外敌侵略的情况下,他还敢冒天...
原创 此... 如果此人不死,三国早就统一了,哪里还有曹操刘备的事儿!你知道这个能一统三国的人是谁吗? 能一统天下...
原创 江...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无数英勇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的无私奉献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在这群璀璨的星...
原创 按... 包拯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国力最鼎盛的仁宗时期,他一生宦海几十年,当过的...
促技艺传承 助文化传播(暖闻热... 常 晋 【人物】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长王文旺 【故事】王文旺出生于河北武邑县一个农村木工世家。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