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李世民与其父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废黜杨侑,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六月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军大将军,晋封秦王。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到唐朝建立成为秦王,依托其父李渊原有的政治军事实力和关陇军事贵族的身份,加上自己善于募兵、年轻有为,收罗了不少英雄豪杰,逐渐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
李世民是唐王朝第二位皇帝,死后庙号“太宗”,谥曰“文皇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旧唐书·太宗本纪》载:
太宗时年四岁,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见太宗,曰“龙风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惧其言泄,将杀之,忽失所在,因采“济世安民”之义以为名焉。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
李世民从小聪明窨智,遇事临危不惧,在时人看来将来必成大器。李世民初露头角是在解雁门之围的战役中:
大业中,突厥围场帝雁门……军至崞县,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驰告始毕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高祖击历山飞,陷其围中,太宗轻骑取之而出,遂奋击,大破之。
李世民在此役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军事才干,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出敌我虚实,也显示出他足智多谋。李世民出身显赫,他能够拥有这种特殊出身,与其父李渊有着莫大关系,而其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军事集团也正是借助李渊所拥有的优势资源。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翯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晒,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而李渊在七岁的时候就袭封唐国公。可见,“李氏昔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王。”《新唐书·高祖本纪》载:
大业中,历岐州刺史、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召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甄翟儿于西河,破之。
李渊在多地任官,击败反贼,击退突厥,为隋朝立下了不少功勋,也反映了李渊具备较强的军事才能。李渊在任太原留守以后,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富商都看到李渊心存大志,纷纷建言献策,归附李渊。李渊把长子李建成留在河东,命他在河东秘密招募青年才俊;而把李世民带到太原,让他在晋阳密招好友。兄弟俩散财济贫、赈济灾民、礼贤下士,得到了当地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来此投奔,这也说明在当时李渊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文人豪杰。《新唐书·高祖本纪》在记载李渊晋阳起兵时:
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石艾县长殷开山为掾,刘政会为属,长孙顺德、王长谐、刘弘基、窦琮为统军。开仓库赈穷乏。七月壬子,高祖杖白旗,誓众于野,有兵三万。
李渊不仅有裴寂、刘文静这样的谋臣,还有窦琮等将军统领三万军队,有着很强的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唐会要》在卷四五功臣中收录李渊在武德元年(618年)五月称帝后不久颁布的太原元谋功臣名单:
尚书令秦王、尚书右仆射裴寂及纳言刘文静,加恕二死,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護、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等,并恕二死。
可见在晋阳起兵前,李渊本身已经拥有非常强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其中的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在后来都成为李世民集团中的核心人物,所以李世民集团能够形成并发展壮大与其父李渊所建立的根基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