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一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留千古赫赫威名。其实要说他做过最风光的一件事,莫过于在关中主持分封了。
项羽剧照
遥想公元前206年冬天,秦朝初灭,纷争暂止,万象更新,天下豪杰齐聚一堂,翘首待封。而项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众人无不仰他鼻息,唯他马首是瞻。最终,项羽于谈笑间“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如果把那场分封比作是“天下武林大会”,那么,项羽当之无愧地就是武林总盟主。
然而,有时候纷纷扰扰之后并不是沉淀过去,继往开来,而是转向落没。因为也正是这次分封,不仅将项羽逼入死胡同,而且也埋下了被刘邦打败的伏笔。归根结底,项羽分封不公所致。
项羽为何要分封
其实分封并不是项羽首创,他只是顺水推舟,因为陈胜、吴广起义从开始到结束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诞生了七个诸侯王。即楚王陈胜、代楚王吴广、楚王襄强、赵王武臣、齐王田儋、燕王韩广、魏王魏咎、楚王景驹。
那么这些“王”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大多都是自封,只有一个是被拥立。比如陈胜,起义不足一个月攻下陈地,洋洋得意,自封为楚王。之后,为了给攻打荥阳的吴广打气,陈胜还慷慨地送上一顶“代楚王”的帽子。如此一来,吴广也跻身“王”的行列。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大泽乡起兵之初,陈胜派部下葛婴去攻打蕲东地区。而葛婴到达东城后,马上就拥立襄强为楚王。结果,葛婴很快收到了陈胜自立为楚王的消息。随后,葛婴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故意唱对台戏,于是杀了襄强去向陈胜请罪。而陈胜还是没有饶葛婴一命。其实葛婴有点冤,因为他根本没有料到陈胜会称王,而且还那么快。按理说,陈胜应该等着称帝才对。
就在吴广去打荥阳的同时,魏国人陈余、张耳向陈胜请兵去攻掠赵地。于是陈胜派好友武臣为主将,率领陈、张等人发兵赵国故地。结果,武臣一到赵地便自立为赵王。陈胜被气得七窍生烟,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默认。之后,陈胜命武臣向西攻打函谷关,而武臣为保存实力,充耳不听调遣。
看到陈胜、吴广在短时间内就玩得风生水起,齐国宗室田儋悸动不已,马上自立为齐王。然后先攻击陈胜部将周市,后将齐国故地逐渐收入囊中。
赵王武臣稍有成就后,便派部将韩广去攻掠原燕国故地。而韩广到了燕地麻利地自立为王。后来,武臣到燕国边境巡视,还被韩广扣押。若不是陈余、张耳设计营救,武臣小命不保。
当陈胜死于车夫庄贾之手后,东阳人宁君和秦嘉乘机立景驹为楚王。
综上所述,各方势力虽然都打着“反秦”的旗号,但又难掩一己之私,因为从他们内心来说,分封的观念还很浓厚。只要有恰当的机会,最首当其冲的事情便是为自己封王,以捞取最大的实惠。其中值得肯定的人只有周市,因为他坚决辞让魏王之位,然后拥魏国宗室后裔魏咎登上王位。不过,也正是周市这一谦卑的举动掀起了拥六国后裔复国的浪潮。
首先,赵王武臣被部将李良杀掉后,陈余与张耳拥立了赵国宗室赵歇为王。其次,项梁起兵不久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将楚怀王之孙熊心拥立为王;再则,张良在项梁的支持下,将原韩国后裔韩成拥立为韩王。最后,楚怀王熊心封魏咎之弟魏豹为魏王。
综上所述,无论是自立还是拥立,其实在灭秦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为王”的氛围。显然,当时为王的门槛不高,但凡起兵者都认为有一尝其中滋味资格。而于项羽来说,可能是年轻气盛的缘故,因此他更想突显出一个“义”字。所以他觉得灭秦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凡参与其中,都应该享受到封王的待遇。同时他还能体验一把“天下共主”的快感,何乐而不为。因此,项羽在打败章邯之后直奔关中,为的就是在原秦国的地盘上主持一次酣畅淋漓的分封大会。
项羽分封的18个诸侯王
项羽一共封了18个诸侯王,盘点如下:
汉王刘邦、雍正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殷王司马卬、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从表面上看,既然诞生了数量如此多的诸侯王,一定是项羽考虑再三,照顾到了方方面面,而实际上漏洞不少。因为项羽是以一种霸道、自信的姿态将“天下”这块蛋糕切割,然后再以自认为“公平合理”规则分配出去。
这样一来,势必造成两个局面:
一、有些人在灭秦过程中出力不少,本应分到一大块蛋糕,但实际却要么不如所愿,要么一无所获。比如刘邦、田荣、陈余等人。
二、有些人尽管在灭秦过程中表现并不抢眼,但是他们在恰当的时机追随了项羽,因而最终盆满钵满、斩获颇丰。比如藏荼、申阳、田都、司马卬、共尉等人。
项羽分封是否公平
想要弄明白项羽分封究竟公平与否,那么先需要了解日后那些极力反对他的人是否有为王的资格,或是他们有没有去抓住被封王的机会,然后才能划分责任。纵观分封完毕之后天下局势的变化,刘邦、田荣、陈余、彭越对是这次分封最为不满意的四个人。
一、刘邦
刘邦自不用说,按“怀王之约”,他本来应该是整个关中之王。但是项羽却将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别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然后,项羽将巴、蜀二郡及汉中给了刘邦。令其偏安一隅、苟活残喘。
所以,对于刘邦来说,项羽分的不公。不过话说回来,无论项羽给刘邦多大的地盘,而刘邦都不会满足,因为他要的不是眼前的苟且,而是整个天下。因此,这次分封是否公平,于刘邦来说意义不大。
再说,如果刘邦真得到了关中之地,到时能不能顺利出关还是问题。因为到时项羽绝不可能还那么麻痹大意。
田荣剧照
二、田荣
田荣是田儋的堂弟。章邯打败陈胜之后,便进攻魏国。魏王咎急忙派相国周市向齐、楚救援。齐王田儋亲自率兵救魏,楚国方面项梁派出项它参战。章邯来者不拒,将三国人马来个“一锅烩”,魏咎兵败自杀、田儋被杀。田儋死后,田荣收拾齐国残兵继续周章邯周旋。
而让田荣没想到的是,田儋刚死,原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就自立为齐王,而且还封国角为相国,拜田角之弟田间为将军。此举意味着田假趁火打劫,田荣被淘汰出局。田荣当然不会逆来顺受,只是当时因受困于章邯大军,只能徒唤奈何!
后来,项梁领兵打败章邯,解围后的田荣第一时间杀回齐国。田假见势不妙,一溜烟逃往楚国避难,而田间、田角也于赵国寻求庇护,不敢再回齐国。随后,田荣占领齐国,将田儋之子田市立为齐王,自己为相国,封兄弟田横为将军。
后来项梁号召各国联手对抗章邯大军,国荣便提出了楚、赵遣返田建、田角、及田间的条件,否则拒绝出兵。结果,楚、赵两国没有答应,所以田荣坐壁上观。后来项梁被章邯所灭,项羽归罪田荣,于是在关中分封时,直接绕开田荣,将齐国土地重新划分。
那么项羽此举,于田荣来说是否公平?其实也能说得过去。因为田荣自计个人恩怨而不顾抗秦大局,甚至还忘记项梁的相救之恩。试想,如果当时不是项梁仗义出手,田荣岂不是凶多吉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田荣却“坐地起价”,最终坐山观虎斗。因此,项羽“驾空”田荣,也在情理之中。
彭越剧照
三、彭越
彭越原是钜野大泽中的一个渔民,后来纠集一帮人起来反秦。但是彭越一直没有找到“组织”。刘邦西入关中攻打昌邑的时候,彭越领人助战。结果昌邑没有攻下,彭越又返回故地蛰伏。
项羽在北上救赵时,彭越也没有参加。项羽入关时,彭越也没有追随。因此在项羽的心目中,压根就没有彭越这一号,不给他封王实属正常。而于彭越来说,觉得受到了项羽的故意冷落,于是耿耿于怀。因此,当刘邦返回关东时,彭越毅然决然地站到了项羽的对立面,并且从来没有改变立场。
陈余剧照
四、陈余
在反秦方面,陈余的资格要比刘邦、项羽还要老。他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初就同好友张耳入伙,按理说应该被封王。但是后来章邯大军围困巨鹿,陈余不想沦为“飞蛾扑火”,所以在张耳的百般求救下始终无动于衷。因此,二人产生间隙。
巨鹿解围后,张耳还为陈余的“见死不救”耿耿于怀,不依不饶。陈余一怒之下,带着百余随从到黄河边打渔为生。因此,陈余便失去了同项羽入关的机会,项羽自然也不会上赶着为他封王了。
不过,项羽也没有完全忘记陈余,还给了他三县之地,以示安慰。但是对于陈余来说,项羽的安慰更像是一种讽刺,让他内心充满委屈。因为张耳被封常山王,风光无限,他只是一念之差却收获惨淡。
陈余与张耳剧照
那么,这个结果能怪在项羽身上吗?当然不能。道理很简单,火车不会因为一个人没有上车而停止发车,陈余也应该为自己当时的一时冲动买单。
综上所述,上述四人日后成了项羽的劲敌,咬住他死不松口。表面上看,似乎是项羽分封不公惹他们不爽,实际上责任并能都推在项羽身上。但是,如果就这样承认项羽分封没有问题也不正确,因为这次分封他做了许多手脚,成为纷争再起的根源。
项羽分封不公引来恶梦,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除去故意围堵刘邦不谈,项羽并没有遵循先入为主的原规,因为项羽没有保留在反秦过程中形成的诸侯国的领地,而将他们的所占有领地集中到一块儿,然后再重新划分。如此一来,最终的结果是原赵王歇被“发配”到边境做了代王;燕王韩广被赶到了辽东为王,他原来打下的燕国则被项羽给了臧荼;齐国则被分成了三份,田荣被动“下野”;魏王豹则背井离乡西迁,因为他原来的领地被霸王征收;韩王成虽然得到了一小块儿地盘,但项羽不仅没有让他“回家”,而且还将其杀掉。
综上所述,项羽如此分法,便意味着刘邦、韩成、韩广、魏豹、田荣、赵歇等人到嘴的肥肉又必须吐了出去。或许他们在表面上暂时屈从于项羽的威严,但是于内心来说都很愤懑。因此,当项羽分封的大锤刚落下,各地诸纷争再起。
比如韩广拒绝去辽东为王,臧荼直接将其灭掉,并且连辽东之地一起吞并;田荣则横扫济北、齐、胶东三王,然后自己堂而皇之地坐上齐王宝座;陈余则干脆打跑常山王张耳,然后重新拥立赵歇为赵王。
之所以出现上述混乱局面,归根结底还是项羽分封不公而导致。当刘邦杀出关中之后,局势更加混乱,首先魏豹马上前去依附。其次彭越从此如一只打不死的“小强”,成了项羽挥之不去的恶梦。
自古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益往,小事如此,大事莫说。在一定的前题规则可寻之下,如果一些人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必然会产生纷争。但是,项羽一意孤行,并没有在意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也低估了人性的复杂性,还是一直认为靠自己的武力可以摆平一切。凡有不服者,便是自讨灭亡。
结果证明,项羽过分高估计自己的威严及能力,持反对声音者一浪高过一浪,付诸行动者纷至沓来。情况不妙,项羽连举大棒,痛下狠手,而结果是按下葫芦又起了瓢,让他难以应对,焦头烂额。于是最终形成一个非常糟糕的局面:
齐国如一个泥潭,让项羽深陷其中;刘邦如螃蟹一样正面钳住不放,让项羽精疲力尽;彭越在背后阴魂不散,让项羽随时面临断粮的煎熬;韩信则从容不迫地去掏空项羽的大后方,令项羽底气尽失;之前所封诸侯,要么主动依附刘邦,要么被刘邦兼并,让项羽倍感孤立。如此一来,看似坚不可摧的西楚国仅四年时间,便轰然倒塌。
因此,与其说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便注定了失败的一天,倒不如说从分封诸侯起便开启了恶梦的窗口,并让他的失败成为“盖棺定论”。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