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和县令有什么区别?
小伙伴们可别以为这两个词只有一点点细微的差别,这里给大家说明下。从真实的权利来说知县可是完胜县令的存在。
不是说县令这个官职不好,而是这个职位站队不一样,县令是属于地方性质的,除非做得非常好,被皇帝知道了才有可能升迁,否则一辈子充其量就是个县令,一直呆在这个地方做到死。县令在地方上主管政治、军事、经济什么的都有专人负责,
但是知县可就不一样了,直接是皇帝委任的,因此知县的权利非常高,军事、政治一把抓想做什么做什么,如果一个地方只有县令的话,那这个人绝对就是只手遮天的存在。
但是县令和知县同时存在的时候,县令就得听人家知县的,甚至有的时候皇上还会专门委派一个知县来考察县令的工作,这是中央和地方在斗法的时候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官职。
地方主要是握有实权,在具体的行动上会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是官位高低来说,知县绝对大于县令,也就是说如果知县想要做什么,那么县令只能乖乖听话。如果惹恼了知县,一个报告上去,县令轻则罢官,重则就会坐牢的。
县令跟知县,看似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其中包含的含义还是相差很多的。县令和知县都是称为县太爷。县令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朝把人口1万以上的县的长官称为县令,1万以下的小县称为县长,这个制度一直维持到汉魏晋时期,而后来只要是县,不管人口多少都称为县令。
唐朝时期出现了所谓的“知县事”市,而“知”就是主持的意思,是地方缺少主持事务的长官时,朝廷便会派去一名官员去处理一个县的政事,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某某副处长主持某个工作。所以在唐朝的知县,因为某个部门缺少处理政事的人员而产生的官职,不是一个常设的官职,当时主要负责一县事务的人还是县令。
宋朝时期,知县的权力开始比县令大了起来,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夺位出生,所以他对地方权力不放心。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比如某个比较重要的县,他就会派自己的心腹去住持工作,这个人就会被称为“知县”,因为他是皇帝直接指派地方上任的官员,所以权力很大。
但从明朝到清朝开始,全国县不在设有县令,全部称为知县。很多的电视剧中都把县太爷称为县令,这是不对的。当然,大家可别小看这七品芝麻官,所谓“县官不如县官”,古代通信不灵便,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知县就是土皇帝,知县是个清官,百姓安居乐业,如果知县是个贪官,那么就会出现“灭门知县”的存在,吃人不吐骨头那种。
古代的知县,对一个县来说,权力非常的大,古代没有什么人权,当官的弄死一个百姓就跟捏死蚂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