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秦对手是张仪,而张仪对手是公孙衍,鬼谷派每代只收两个弟子?
创始人
2025-07-24 14:02:11
0

《鬼谷子》这一本书,最早收录于《隋书·经籍志》,是由隋朝人整理收录。在此之外,《史记》中也提到了苏秦和张仪曾就学于鬼谷子;而汉代的杨雄、王充也提到了鬼谷子与苏秦张仪是师生关系。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说,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战国时代已经过去了400年,他在天下采风、整理历史史料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张仪与苏秦安排成了合纵连横的对手戏。

(鬼谷子)

而在实际上,张仪纵横天下的时候,苏秦还没有成名,而苏秦成名的时候,张仪却已经死了。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苏秦死于公元前284,这个时间段跨越了25年。苏秦从出名到佩六国相印时,他的大部分政治活动都是在张仪死后才开始展开的。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竹简证实了这一点。

鬼谷子所以称之为“子”,是因为它是当时大贤,能称之为“子”的,都是某一学派的开山鼻祖或者某一学派的宗师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等,无一不是学派内的开山人物或集大成者;像张仪、苏秦、吕不韦、李斯这些人,在历史上也是声名显赫,但还是达不到“子”的称呼。

说到鬼谷子,一定要说鬼谷学派,说到鬼谷学派,又要说到首霸中原的魏国。

(魏国)

魏国首霸中原的两大秘决——人才和变法

在历史上,战国前期的魏国,其霸业长盛之期长达百年之久。魏文侯、魏武侯、魏(梁)惠王在世时,三位君主加在一起,执政时间就长达了一百二十余年,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时间段了,而魏国在战国前期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都来自于魏文侯的变法。

李悝在政治上进行变法,吴起则在军事上推行“武卒”制度,建立了国家职业军人。后来吴起带着五万“武卒”,大破秦国五十五万大军,并且占领了秦国的大片土地,这片土地被命名“西河”,而吴起就是首任西河太守。

(西河的位置)

1.魏国的西河学派

占据西河之后,考虑到秦人对中原文化的向往,魏文侯开创了古代君主“尊儒”的创举,他拜孔子的弟子——大儒子夏为师,并请他到西河讲学。子夏,又叫做“卜商”,是孔子的弟子。百岁老人的子夏,感于魏文侯的诚意,于是带着一众弟子来到西河讲学,历史上著名的“西河学派”由此产生。

西河学派,是魏国的官方学派。魏文侯担心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最终不能为魏国所用,反而被别国所用,于是他便让大量的宗室与贵族进入西河学派进行学习。

在子夏与其学生的用心教导之下,魏国的宗室和贵族也出现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公叔痤、公子昂,包括后来的信陵君公子无忌等等。这些以贵族官僚为主体的这一群人,我们可以称之为“西河派系”。

(子夏与西河学派)

2. 中原的鬼谷学派

魏文侯“尊儒”之前,鬼谷子,即卫人王诩,他开创的“鬼谷学术”,在当时的中原影响最大,弟子也最多,魏国当然也是受到鬼谷学术的影响。

后人称鬼谷子为“纵横家先师,兵家始祖”,但“鬼谷学派”,因为历史没有记载,但怎么说,鬼谷子也是诸子百家之一,我们也只能这么称呼了。

鬼谷子和孔子的区别就是:孔子是有后代弟子为他作书和记录,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了官方显学,这使得了儒学和孔子名传后世,而鬼谷弟子就没有这么干!

卫国最小,连“战国七雄”的排名都没有进入,但是卫国的人才最盛。我们要知道,知识学术是一定要有人教的,没有人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卫国能有那么多的人才,一定离不开鬼谷学派的培养和熏陶。

(鬼谷学派)

如果说,张仪、苏秦和孙膑都是鬼谷的学生的话,那我们发现,这一些人都是以“平民”出身为主。而“西河学派”没有产生之前,魏文侯所起用的吴起、李悝是卫国平民出身,乐羊、西门豹也是魏国平民出身。

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一:人才过盛和政治倾轧。

春秋时代时,齐国的“临淄”首先成为天下文化重心,但乐毅率六国联军破齐之后,齐国衰落;到了战国时代时,魏文侯首创“尊儒”创举,再加上“鬼谷学派”的存在,天下的文化重心便向魏国转移,人才纷纷向往魏国,于是造成了魏国人才过盛的局面。

个人认为,在魏国的士卿官僚中,平民大贤出身的自成一系;西河学派培养出来的贵族官僚又自成一系;以西河学派为主体的贵族出身的官僚和以鬼谷学派为主体的平民出身的官僚,肯定会斗得你死我,这是人性,也是官场的特色。

从历史上看,人才之间的互相争斗,是魏国政治的基本特色,就算到了魏国亡国之前都没能停得下来。

(第一对大才的争斗——吴起和公叔痤)

吴起是平民大贤,公叔痤娶了魏国公主(“公叔”这个姓氏就了不得),是魏国驸马爷。吴起和公叔痤争夺相位失败,被赶出了魏国。吴起由魏入楚,帮助楚国称霸,而他的出走则预示了魏国人才的开始流失。

直到公叔痤临死之前,他才想起为国家举才,公叔痤举荐公孙鞅,即大名鼎鼎的商鞅。公叔痤还说了,如果得不到商鞅,那就杀了他。可惜已经晚了,商鞅最终逃亡,白白便宜了秦国。

(第二对大才的争斗——孙膑和庞涓)

庞涓是魏国的方面重将,很受魏国君主的喜欢,但庞涓知道孙膑是大才,于是便设计陷害孙膑,并且给孙膑施加了“膑刑”。孙膑险些被害死,他逃到齐国,帮助齐国称霸。马陵一战,孙膑击杀庞涓,魏国军队损失十几万以上,从此开始向下衰落。

(第三对大才的争斗——张仪和公孙衍)

张仪和公孙衍都是魏国人。张仪是魏国安邑人;而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人。大家要知道,所谓的“公孙”这一个姓氏,都是出自于贵族后代,即公子公孙。比如商鞅也叫卫鞅,又叫公孙鞅,来自卫国公室的后代;白起,又叫公孙起,是楚国太子建的后人。

从张仪与公孙衍的争斗看出,这也是魏国平民大贤与贵族官僚的一次争斗。而这两者的争斗,也决定了中土未来一百年的命运。张仪和公孙衍,首创“合纵连横”之术,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形态,从此成为了秦国和东方诸国的百年噩梦。

张仪首先在魏国为相,公孙衍失势,于是跑到了秦国,继公孙鞅在秦国为“大良造”。张仪主张合纵,连合齐魏韩楚攻秦,结果被公孙衍破坏。张仪失败,于是在魏国失势,一气之下便跑到了秦国,帮助秦国连横称霸。而在此之前,公孙衍已经由秦返魏,他顺利地挤走了张仪,出任魏相,然后又以“合纵”之术,来对抗张仪的“连横”之术。(由于史记将苏秦与张仪安排成了对手戏,时间考证不了了)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之术,在公孙衍和张仪的手中不断变换,而张仪与公孙衍又不断地变换东家,也非常符合乱世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的生存法则。秦昭王与齐王并称“东西二帝”、秦楚联姻共23代人,这都是连横形成的结果。

合纵连横,从此成为诸侯争霸的主要策略。而魏国内部的人才斗争和政治倾轧,也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继吴起、商鞅、孙膑、张仪等大才出走之后,到了魏安釐王时,信陵君更是居邯郸十年不敢回家。而著名的范雎,也在魏国被人打个半死,然后扔在厕所里,让别人在头上拉屎拉尿,范雎最后逃得一条性命,化名为“张禄”逃入秦国,帮助秦昭襄王称霸去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金... 两千多年前,中国有位名将在给天子的上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两千多年后的今...
原创 这... 一、客家县 说起玉林市博白县,很多人脑海中马上就会出现“客家”两个字。的确,博白全县人口190万,具...
原创 朱... 相信大家最近都在关注最新历史大剧《江山纪》的动态,并且为其炫酷的画面以及逼真的服饰道具所震撼。明成祖...
原创 清... 如今这个社会每个人在选择配偶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自己做主挑选的,但是这样的自由在封建社会是不存在的,因...
原创 为... 朱元璋后代的名字之所以晦涩难认,是因为朱元璋的一个奇葩规定,但同时也产生了两个副作用。 朱元璋的奇...
原创 什... 什么样的茶叶好,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喜欢的茶叶自然也不同。有些人偏爱绿茶的清新...
原创 高... 隋朝和唐朝,虽然一个只存活了37年,一个享国289年,但这两个国家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领域极为...
原创 都... 作者:朱可夫元帅 前苏联,一个伟大的“红色国家”,曾经创造了改变历史轨迹的传奇。然而前苏联解体后,各...
原创 波... 波兰,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国家,这个国家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在历史上,波兰在欧洲还是很出名的,波兰三次...
原创 瓦... 世界上最远的路,就是李渊的套路。---李密的心里话。 李密是个聪明人,但是他遇到李渊以后,算是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