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著名的课文《朱德的扁担》,故事讲述了朱老总在井冈山上的时候常和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有人担心朱老总年纪大了,不想让他再和年轻人一起干这么重的活,于是把他的扁担偷走了。上学的时候,笔者一直以为是队伍中的某位年轻战士们屡次偷走朱老总的扁担,不知道其具体姓名。
但实际上,偷朱德扁担的是他的秘书朱良才,《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也是出自他手。此外他还写过另外一篇著名的文章《一根灯芯》,也被收录到了教材之中。原本朱良才并不同意这两篇文章编入教材,直到后来他提出的不署名、不收稿费这两个条件被接受后,他才勉强答应。
1955年,朱良才因为贡献突出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在部队担任重要职务。但到了1958年8月,朱良才却突然向毛主席提出辞职。对此,毛主席非常诧异。到58年,朱将军也才只有58岁,年纪不算太大,而且他对革命工作非常有热情,为什么会辞职呢?
为了弄清楚个中原由,并挽留朱良才,主席特意安排与其关系密切的聂荣臻元帅前去看看。
为何毛主席如此重视朱良才?他又为什么偏偏选择在当打之年要退下来呢?
朱良才生于1900年,湖南汝城人,其父亲和祖父都是教师,家庭条件比较富裕,他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25年,毛泽东在湖南发动农民革命运动,刚刚成为教师的朱良才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南昌起义后,他跟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因为他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在井冈山上被任命为红四军军部秘书,后来又成为了毛主席和朱老总的第一任秘书。
朱良才在井冈山时主要从事文职工作,由于常随主席和朱老总左右,对于军事事务也很熟悉。毛主席就从来没有上过军校,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出来,因此朱良才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书生。
1928年,红四军攻打郴州失利,毛泽东决定率井冈山部队前去接应,井冈山空虚。毛主席率队刚刚离开,湘军军阀吴尚就率领七个团的兵力气势汹汹进犯井冈山。敌人来了七个团,而黄洋界守军说是两个连,实际上只有150人,还缺乏弹药和重武器。
正在大家有所犹豫的时候,朱良才站出来,告诉大家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最后根据地,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黄洋界。在朱良才的鼓励之下,两名作战经验丰富的连长王良和曾士峨立即发动战士们加固阵地工事,并根据地形优势制定了最好的阻击方案。
这就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关键时刻,朱良才命令拿出唯一的一门迫击炮,瞄准敌军指挥部开炮。由于炮弹受潮,前两发都没有响,直到第三发才打出去,但就是这一发炮弹直接落在了敌人指挥部的旁边。
敌军指挥官从来没有见到黄洋界守军用过炮,他断定这是红军主力杀回来了,担心自己被红军主力包围,于是立即下令撤退。
黄洋界保卫战不仅以少胜多创造了一个奇迹,同时也保住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毛主席和朱老总回来之后,对黄洋界一战赞不绝口,毛主席还夸赞朱良才:真是我军中良才!
建国后,朱良才被任命为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主要负责文化和宣传工作。不久,中央拟对朱良才等一批杰出工作者进行提拔重用。但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却突然收到一封辞职信,主席非常疑惑,叫来与朱良才关系很熟的聂荣臻询问情况。
于是,聂荣臻带着毛主席的嘱托来到朱良才的家中,但是朱良才并没有出来迎接,此时的他正躺在病榻之上。原来由于长期废寝忘食地工作,朱良才积劳成疾、浑身是病,医生强烈建议要停止工作,长期静养。
朱良才见聂荣臻前来探望,非常感动,他表示自己希望能够革命到死,但是身体是真的不行了,现在连床都下不了。如果强赖在这么重要的职位上,肯定会耽误工作,所以请求辞职,把位置让给更有能力的年轻人。
聂荣臻非常感动,也深感愧疚,老战友都病成了这样,自己竟然不知道,他宽慰朱良才安心休养,工作的事情组织上自然会安排妥当,不用担心。
毛主席在得知详情之后,虽然感到惋惜但还是挥笔批准了朱良才的辞职申请,这位老战友为革命贡献了一辈子,也该好好休息了。从那以后,朱良才在家养病,在医生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逐步恢复健康。1989年,上将朱良才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