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的时候,毛主席等人便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胜利道路。城市不同于农村,城市人口密集众多、问题复杂多样。解放沈阳时,定有十六字方针,“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解放天津时,定下的主要方针是“力争和平”。
而作为情况更加复杂、民国东南第一大城市的上海,解放它的方针是什么?陈毅为部队解放上海前定下的一项规矩,被毛主席连连夸赞,批示四个“很好”,表达自己的喜悦和认可。
毛主席早就指出,解放上海的过程,要杜绝传统的打法,不能用武力蛮打,要讲究策略技巧,做到军事、政治的双重“进城”。
1949年2月,陈毅挥师到达徐州后,便让人起草《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最后确定《入城的三大条约和十五项准则》。在这些规定和守则中,“不入民宅”这条是争议最多、意义最为重大,甚至可以说最为重要的。
在很早的时候,陈毅就深入思考和研究起,部队进城后住不住民宅的问题。他说:“历代军队入了城,往市民家一住,干好事的不多。我们的部队进去住哪里?要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毅逐渐形成和确定“部队进城不入民宅”的想法。
陈毅要求,部队在没有找到合适的营房前,一律睡马路,不许入民宅。不少干部对这条有疑虑,因为过去打仗在农村,指战员们都是住在老百姓家里的,捆稻草、挑水、打扫院子、砍柴等等,都做得挺好,一家亲。现在到上海了,就非要睡马路?而且上百姓家讨杯水喝都不行吗?如果下大雨了怎么办?
发牢骚的人不少,但陈毅还是坚持,要求《入城守则》有这条,指战员们必须遵守。为此,他不惜放出狠话:“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我们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陈毅的话说得斩钉截铁,这项纪律因此成为制度,全军知晓,很快落实贯彻下去。在这项规定下,就是军指挥所也不能进民房,一点折扣都不能打。
陈毅的这一创新,赢得了毛主席的赞赏;毛主席在给陈毅的回电批示中,连写八个大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陈毅如此做法,与毛主席曾经的感慨有关:“我们进上海,是中国革命过的一难关,它是带着全国、全世界的性质。”
确实,民国的上海非不寻常;当时海内外的目光都盯着这个地方,认为我们即便有能力打下上海,但绝对没有能力进行的“管理”,都在等着看“笑话”。连毛主席都觉得,“进”上海有些难。其中的难度和复杂性可想而知。
在陈毅的坚持和努力下,枪声消失的早晨,上海市民起床后,惊奇地发现马路两边,睡满了和衣而眠的战士。随后,有关照片出现在多个海外报纸上,无数国人和外国人感叹,“世界上竟还有这样的军队”。
陈毅送出的“见面礼”,让上海市民十分满意,为上海后续的管理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友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