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宰相韩琦于熙宁元年九月间,以英宗安葬已毕,首相例当辞相,加以疾病,坚辞首相以使相出判相州(今河南安阳)同年十二月,神宗决定召用“庆历新政”的主将之一富弼。熙宁二年二月初,先任以守司空兼侍中为首相,在富弼以侍中位高恳辞后,改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次日,即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作副相。同月下旬,神宗命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与王安石,一起审阅国家财政机构三司的条例,提出改革的建议。
在二人提请下,设立专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隶属于“中书门下”,由他们二人兼领,作为进行变法改革的指导机构。从机构名称可知,此次变法改革的重点是经济方面。起用吕惠卿、苏辙等任“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章惇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参与研究变法改革的计划及编制实行变法改革的法规。又任曾布为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参与处理中书门下的办事机构“中书五房”的日常事务。同年四月,依据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建议,派遣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八人,分赴诸路考察农田水利和赋税、役法情况,变法改革的活动陆续展开。 这次改革因为是改变祖宗之法,被称为“新法”。然而,这十余人组成的变法改革的工作班子,从一开始就出现意见分歧。尤其是吕惠卿、苏辙、章惇、曾布四人的核心成员中,苏辙虽也主张改革,但他的改革意见实质上与王安石的改革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他在熙宁元年三月的《上皇帝书》中提出“臣深思极虑,以为方今之计,莫如丰财。然臣所谓丰财者,非求财而益之也,去事之所以害财者而已矣。夫使事之害财者未去,虽求财而益之,财愈不足使事之害财者尽去,虽不求丰财,然而求财之不丰,亦不可得也。”他的改革思想,重点不是兴利,而是除弊,这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官员的思想。 而王安石则认为首先是兴利,然后是除弊,或者可以说是在兴利中除弊。这两种思想分歧,终于将主张以除弊为主的官员推向了反对派阵营,从而增加了改革的难度。苏辙所主张的除弊,主要指向“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吏,二日冗兵,三日冗费”。这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改革意见,其本质实与“庆历新政”相类似,与王安石之主张理财为治国先务者迥然不同,因而不久苏辙即退出变法派的行列,转向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中。 而王安石等派往各地考察的八人中,不仅程颢在“新法之初,首为异论”,刘彝也是新法的反对者。所以,变法改革从一开始就步履维艰王安石深知要进行改革,必然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修正甚至要创立新的制度以取代旧制度,也就是要改变“祖宗之法”这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说明,这些创自“祖宗”的旧制度已不适合当前的形势,必须进行改革。日食、月食、地震、山崩等自然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有的还有一定的规律性,本与人间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极大多数的官员认为“天变”是对人事的反应,挟此作为攻击对立面的口实。另外,要进行变法改革,必然会侵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也必然会制造舆论以反对改革。所有这些反对改革的舆论,在王安石看来,是无需顾及的。王安石的这些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流俗之言)不足恤”,时称“三不足”之说。正是在这种“三不足”思想指导下,这次变法改革才能在保守派强大的反对声浪中艰难地推行。